
▲点击观看视频
据半月谈报道,乌蒙山区某县财政供养人员数量持续扩增。全县临聘人员工资近5亿元,其中只有8000万元是由县级以上专项资金支持的,其余全靠县级财政,负担沉重。
正观视评:
这么大的窟窿怎么填?当地财政局说了,大多需从上级财政的一般转移支付中腾挪资金。这里解释一下,转移支付是为了弥补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再次分配,说白了,就是将经济发达地区的钱收上来,拨给欠发达地区,这些钱可以用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是给欠发达地区的民生保障。可乌蒙山区某县光是给编外人员发工资就占了约4亿元,县财政压力能不大吗?财政的钱全给编外人员发工资了,能够干民生实事的钱,自然就少了。
这可是欠发达地区,钱用在刀刃上了吗?在乌蒙山几个区县,编外人员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数量却为在职人员数量的1.7倍。这些人包括司机、厨师、村组干部等,不免让人问上一句,是工作太多,编内人员干不完,还是拿着转移支付养闲人?
要知道,编外人员的招录程序可比编内宽松的多,数量如此多的群体中,有多少是靠人情和走关系进来的?又或者是编内人员懒得干活,故意把工作丢给编外人员?做事得有人,有人得找事,养人得找钱……这一连串下来,编外人员的社会形象怎么可能好得起来?想必连带着政府形象也会受损。
财政的饭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编外人员的数量也不能想增多少就增多少。量入为出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懂,但是一些欠发达县却不懂,这样的现象,也该引起重视了,别让县财政的包袱绊住了发展的步子。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左海涛
二审:陈若松
三审:王长善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