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田铺大塆:依托“红绿古”三色资源优势,建起河南省首个“乡村创客小镇”发展乡村旅游

“巍巍大别山,矗立江淮间。东西瞰平原,雄踞鄂豫皖。”英魂呢喃的呓语逐响,从战火中走来的大别山,依旧锦绣灿烂。

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红旗飘飘”雕塑

一山复一山,一岭高一岭。“28年红旗不倒”,这样一座山,是红色的山,革命的山,也是光荣的山。岁月流转,虹藏不见,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同样也在亲身书写一篇篇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先后考察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光山县东岳村等地并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自此,信阳在乡村大地上书写“发展”的诗行,也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绘就新的“信阳奇迹”。如今的信阳,城市的霓虹闪烁,乡村的月光辉耀,点亮了“热忱之火”,让人心聚起来,点亮了“笃行之火”,让群众富了起来。

11月19日,郑州报业集团“沿习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抵达第五站信阳,“田间地头”访民情,“厂矿车间”听民声,感受乡村巨变,揭秘信阳如何建设美丽乡村、做好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并如何插上数字“翅膀”、汇聚智力“源泉”、创造美好未来。

百年村落:风采日日新

美丽的新县田铺大塆,如今成了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清晨,万物初醒,第一缕阳光垂下,掀开了大别山青龙岭的神秘面纱。遥望去,重峦叠嶂,树木葱郁,烟雾缭绕,隐约可见的黛色瓦片与土黄色坯墙给这片群山添了几分烟火气。

走进这座依山傍水、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村落,“田铺大塆”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抬头可见一座雕塑,它是田铺大塆的图腾——田牛,一股浓郁的历史厚重感迎面而来。田牛日夜伫立在村头,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田铺大塆的人民也具有牛的性格,乐于奉献、勇于创新。

田铺大塆的图腾——田牛 韩雨虹/图

沿着水泥路往村内走去,可以看到村口广场处几位老人正在忙碌,在石台上晾晒萝卜干、豆腐块、红薯干等。“晒干后可以做一些农家产品来售卖。”一位老人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广场尽头处开着一家小店,那是改革开放后田铺大塆开的第一家供销社“壹玖捌贰”,开店时间就在1982年,这是一家传承3代的老店,深棕色匾额上4个繁体汉字记录着时间节点,留下了恒久的时代记忆。

时光回溯到2019年9月16日,那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到达村子走进的第一个店铺,就是这里。“完全没想到总书记会到家里来。”店主韩光军说。

曾经的田铺大塆地理位置闭塞,在漫长的岁月里,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自在安然但却谈不上富足,甚至曾一度成为“空心村”。“以前村头那里没有路灯,天一黑,我只敢牵着奶奶的手走过去。”居民韩雨虹回忆说,雨后泥泞的道路、路边蹦跳的癞蛤蟆都给了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着村里人陆陆续续外出务工,一些人把外面的新鲜事物和生活理念带回来。2014年,“乡村创客”的发展理念启发了这里的居民。村里依托“红绿古”三色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了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建起河南省首个“乡村创客小镇”,用“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文、旅、农“三位一体”的农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乡村振兴路,也让这个深藏山坳的小村子变得热闹起来。

如今,午后时光里,四面八方的游客悠闲地行走在村中小道,追寻着乡愁。在“半坡拾光”民宿门口,他们踱步、停留,被精心设计的“古董”所吸引,磁带、复读机、老算盘把游客带回过去的时光。池塘边废弃的牛栏猪圈被改造成特别设计的连廊,成为了这座小村独特的风景线之一。

至此,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到这里搞经营,村里的民宿多了,村民的收入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

万亩油茶:奔向致富“路”

依着蜿蜒的山路,车辆驶进大别山南麓的光山县,漫山遍野的油茶梯田与梧桐树交织成一片金黄葱绿的明媚秋景,公路两侧树影婆娑,劳作的人们穿行其中,美得像一幅画卷。

冬日里的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仍是一片郁郁葱葱

谁又能想到,这样美不胜收的光山县,曾是一片特困地区,是中央办公厅定点扶贫县。

已经75岁的陈洼村村民袁明永谈起这漫山遍野的油茶田,言语尽是感激,“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现在在家门口的茶园,除草、施肥、给茶树剪剪枝,一年也能拿到万把块的收入。”身旁74岁的工友郑数友也深有同感,“收入变高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油茶厂的工作清闲不累,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信阳司马光油茶基地:总面积达到3.18万亩,年产值7000万元

现任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称联兴油茶)董事长的陈世法是第一批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口号回乡创业的人。2009年,他回到光山县,承包了近3万亩荒山荒坡,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打造司马光油茶园。“如今,司马光油茶园油茶基地总面积达到3.18万亩,覆盖了光山县7个乡镇16个行政村,年产值7000万元,常年带动3000余农户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元。”联兴油茶基地负责人陈柱介绍。

“路子找到了,就要大胆去做。”光山县牢记使命,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号召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返乡创业,不仅出台了优惠政策,设立了全省第一笔国开行油茶专项支持贷款3.4亿元,还组建了产业联盟,成立了油茶产业联盟党支部,全力引导、支持油茶产业健康发展。

坐落于槐店乡西部的晏岗村,正是油茶园建设的受益村之一。春夏畅游生态园,秋冬漫步油茶山。“自从光山县油茶园开始发展,村民们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油茶,环境好了,仿佛住在油茶公园,一年四季都能赏景;老百姓也增收了,年轻人也愿意回乡创业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每天见到的人不管年轻年老,脸上都是乐呵呵的。”晏岗村党总支书记晏乃君告诉正观新闻记者。

指着一望无际的油茶园,晏乃君说,“最重要的是百姓们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而有了希望,人们心里才有生活的劲头,才能幸福满满。”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亲眼见证着这片丘岗浅山连绵的土地,从过去因庄稼种植效益不高被荒弃,到如今万亩茶田郁郁葱葱,“司马光”“联兴”“全家福”等油茶品牌让光山县名声在外,“光山油茶”地理标识品牌的创建,还将油茶产业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油茶企业“走出去”。

如今的光山县,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并举,绿水青山助力村民脱贫致富,“好路子”越走越宽,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非遗传承:助力焕新生

摇一支火玲,哗啦作响;擂一声大鼓,锣声喧天,英姿勃勃的“马儿”昂首挺胸奔跑上台,步伐矫健拉出一个横“8”字窜花,随后分成两支马队向观众奔来,展现慢行、跳跃、旋转的动作,随着火铃子越发响动,鼓点也越发密集,马儿的队形由此不断变换,动作不停。

这便是“竹马舞”的演出场景,集布阵、窜花、跑马等形式为一体,舞步细碎繁密,轻快活泼,队形变化错落,富有情韵,以“竹马”命名,两小无猜,象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光山县东岳村,前来游学参观的孩子从村旁花鼓戏人物雕塑旁走过

作为光山县东岳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马舞以其奇特的设计思路,生动形象的舞蹈演出,极具感染力的鼓声乐声,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我从12岁开始学习竹马舞,15岁登台演出,到现在59个年头了。”74岁的村民杨泽安,在一片晚霞中向记者感慨。

耳边仍旧是锣鼓喧天,面前的微风将树叶轻轻摇落,老人脸上的皱纹却显得平和慈祥,作为东岳村竹马舞当下唯一的传承人,透过他浑浊的眼神,似乎能够看见那个在台上摇旗呐喊的年代。

信阳东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

作为住建部首批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和省政府命名的“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东岳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全国,拥有花鼓戏、竹马舞等多种国家、省市等“非遗”12项,专业表演队共17个,全村专兼职演员90余人。凭借优势非遗资源,东岳村组团营业演出增收,将特色表演搬进景区,既促进了文旅融合,又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虽然已经是74岁,但常年跳竹马舞的杨泽安身体素质优于同龄人许多,过去的一年间,他仍旧坚持上台,参加了十多次正式的大型非遗文化演出,不仅将竹马舞的名声传播得更远,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这项非遗产生兴趣。

有人愿意学,政府就提供平台,在东岳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十多种非遗文化的传承人都在这里进行学习、交流,近30人的文化合作社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吸引村民前往观看。

杨泽安正是其中一员,不仅如此,他还承担着教学的大任——他几乎风雨无阻,每天都来此教授竹马舞,晚上6点开始,往往都要8点后才结束,杨泽安总是认真指点着这群学员们的每一个动作,有人问他累吗?年纪大了吃得消吗?他总会回答,“只要想到竹马舞有人学,有人愿意学,能够传承下去,我就精力满满,一点都不觉得累!”

“红”“绿”资源:赓续继发展

初冬正午,金刚台西麓山脚下,碧空如洗,抬头依稀可见一轮皓月悠然悬挂于天间,穿越古今,横跨千年。群山环抱之间,一座有着600年历史的山村映入眼帘,名里罗城。

商城县里罗城村广场上“胜利的号角”雕塑

“水墨诗画”里罗城,是商城县逾百美丽乡村中的一景。往村中细望去,宽敞的水泥路从山脚蜿蜒至半山腰,白墙灰瓦的民宿静静地倚着水边坐落着,闲适安逸,“红色画廊”边上沟渠溪水碧蓝通透,岸边凋零的乌桕树,依旧风姿卓越,傲骨铮铮。

信阳里罗城村:村庄变景点,村民一年最多可收益几十万

这座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故事。据里罗城村村支部书记陈启鑫介绍,山村因战乱据险筑寨建里罗城而得名,至今城内古寨墙依稀可辨。

时光流转,如过眼烟云。到了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成为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阵地之一。老一辈革命家陈明义将军诞生于此,境内将军故居、红军墙标、红军医院、红军墓、血染木瓜树等红色遗迹遍布,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有红色痕迹。

“红色画廊”也因此诞生。这条长廊中展出了218组红色图片故事,由近3000幅照片和近15万文字组成,集中展示了河南109位开国将军所在的97个开国将军村的风貌、红色印迹、百姓生活及在乡村振兴中呈现的新变化。

曾几何时,里罗城村交通闭塞、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典型贫困村,虽有茶叶和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却销路常年清冷,村里偶尔来个生人,都能热闹半天。

直到2013年,里罗城村迎来了巨变的可能。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里罗城村成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借此机会,里罗城村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打造经典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并且积极打造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逐渐叫响了“英雄里罗城”这个乡村旅游的品牌。

在这一背景下,里罗城村民吴丛华夫妇考虑许久,从呆了12年的珠海回到家乡开起了农家乐。“看到了家乡的宣传视频,感觉家里变化很大,就想回来发展了。”吴丛华回忆道。如今,吴丛华夫妇的农家乐越开越红火,每月营收近3万元,“廊桥别苑”这一店名让更多游客记下的同时,也逐渐迎来更多的回头客。

“一步一景一首歌,一山一水一洞天”。如今一到假期,里罗城村就成为许多游客到商城县休闲旅游的目的地之一。徜徉青山绿水间,静听山间鸟声歌唱,享受乡村山水宁静,感受大别山的真实纯淳。“据不完全统计,里罗城村2023年接待游客近3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60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是3年前的10倍。”陈启鑫笑着介绍。

炊烟袅袅升起,在初冬的阵阵凉风中,金刚台深处的里罗城被唤醒了。透过云层,晨光缓缓洒在这个传统村落,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风景画徐徐铺展。

【记者手记】

信阳,是寻访之旅的最后一站,参与人数最多,停留时间也最长。

这是一片与广阔的平原截然不同的丘陵地带,阳光在这里仍旧保持热烈。依着蜿蜒的山路,采访的车队驶进绵延不尽的大别山群,虽然已是初冬,但漫山遍野都是一片金黄与葱绿交织的生机勃勃之景,触目所及,光影细碎,树影婆娑,不时有动物穿行林间,美的如同一幅画卷。

新县田铺大塆、商城县里罗城、光山县东岳村……一个个县、一个个村,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充满活力的现代乡村旅游风貌。无疑,都是美丽乡村的优秀代表,有颜值更有气质。

从一个普通山村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如今的田铺大塆,特色民宿一间又一间,游客纷至沓来;保留着当年红色印记的里罗城,正散发着新光芒;在司马光油茶田,万亩茶田助力乡村振兴的景象令人陶醉;东岳村的“十八般”非遗,在千百年之后,仍旧赓续历史文化传承,为乡村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里,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如一幅画卷徐徐铺展开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很有幸,我们寻访过、聆听过。

总策划:卢士海

总统筹:程玉峰

策划:李韬  安学军  王长善  王攀  方静

执行:石闯 卢林 舒晗 刘卫清  刘国红  陈君平  郑治红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程绮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