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增收有“良方”!南阳药材种植合作社拓宽农民致富路
“国医崇祖庭,先师南阳眠。望之如汪洋,仰之若高山。”推开医圣祠大门,古碑列道,殿阁俨然,葱葱郁郁间,透露出历史的古朴凝重。
这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长眠之地,医圣塑像两侧,历代名医玉刻林立,始祖岐伯、神医扁鹊、药王思邈……中医药似一位矍铄清朗的老先生,一袭长衫背筐而立,一站就是几千年,为后世留下无数奇妙动人的瑰丽传说。
南阳医圣祠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先后考察医圣祠、药益宝等地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自此,南阳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的指引下昂首阔步。如今的南阳,正大力推进中医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仲景、正骨、艾草”三张南阳中医药的名片可谓熠熠生辉。
中医有良药,南阳有何“方”?11月15日,郑州报业集团“沿习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寻访之旅”抵达第四站南阳,利用三天时间,走村串户、进厂入企,探访南阳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上如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并呈现出新作为、新模式、新目标。
药农经济:助农增收有“良方”
初冬,燕岗村巷道上显得有些冷清,偶尔从村落中传来的几声犬吠,为这座小村落添了几分生气。不远处几位老人正在劳作,阳光洒在他们布满银丝下的面庞,浑浊却温润的眼神透着祥和淡定。
拿着木头耙正在翻晒药材的马花萍也是其中之一,水泥地上晾晒的玄参,刚从田里挖出没多久。马花萍几位老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翻晒的药材有何具体功效,他们只知道手头的活能给自己带来每天80元的工资以及中午一顿饭,这对于已经68岁的她来说,是一份既不用外出太远,且轻松自由的“优质”工作。
“年纪大了,这样的活不好找。”马花萍说。每天上午7点,她们开始劳作,一直到中午11点结束去吃午饭,时间自由,累了可以自己选择去休息,最重要的是离家近。如今,马花萍每年能拿到将近2万的工资,相比于数年前,她感到非常满意,“日子太美了。”
向日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药人正在劳动
马花萍是燕岗村向日葵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之一,在燕岗村,像马花萍这样加入到合作社干活的村中老人还有50多位。据向日葵合作社理事长沈文武介绍,合作社采取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且果药套种的新模式既有效利用了土地,也为群众开辟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子。这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不仅推动了药农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增收致富。
“刚开始种植的5年我们一直在亏损,但是随着多次外出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合作社后来也开始慢慢盈利了。”沈文武回忆说。如今的向日葵合作社带动镇、县及周边县市2000余户,现有社员280余人,从刚开始的700亩到如今发展中药材6000余亩,社员增收了,村民生活改善了,笑容也变多了。
虽然村中高龄老人的“工作”有了着落,但燕岗村治安主任赵杰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好。“发展中医药产业,作为村干部,我想起到带头作用,让村民看到种植中药是可以盈利的。”赵杰说。经过多地考察了解,赵杰计算在燕岗村当地种植中药,以丹参为例,每亩地净利润能稳定3000元,比起种植传统农作物要每亩地多收入2000元,他认为中药种植在当地的发展大有可为。
燕岗村只是南阳中药产业发展的其中一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阳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中药制药生产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走向全国。
天然药库:擦亮世界中医之窗
行走在16.7万平方千米的中原沃土之上,洪钟大吕,先贤荟萃;穿行过2564家仲景药房的大街小巷,经纬有序,纵横交织;踏访至承载医圣之源的南阳,把脉问诊于大堂之上的张仲景雕像目含慈悲,神态肃然,心系苍生。
数百种中草药标本铺满仲景医药展示大厅的墙体
辛夷、杜仲、桐桔梗……数百种采自素有“天然药库”美誉伏牛山的中草药标本,铺满仲景宛西制药展示大厅的数面墙体,苍青绿叶,老参枯枝,幽幽药香,源远绵长,郁郁纤纤的中草药世界里,无言诉说着中药与济民情怀的相互融合。
八百里连绵青翠,赋予南阳发展中医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自2021年开始实施宛药振兴计划,仅2022年便建成“定制药园”3家、“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6家、“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6家,立项制定5个地方中药材标准。
“曾经的‘小工厂’,到现在一步步成长为大型产业化集团,中行的帮助不可或缺。”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孙元贵介绍,从2005年合作至今,中国银行一直支持仲景宛西制药发展壮大,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通过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添力赋能。此外,中行还提供了日常结算、外汇业务、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满足了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是企业成长路上的优质‘伙伴’。
中医有良药,南阳有“优方”。
逍遥丸、月月舒、太子金、天智颗粒……这些沉睡千年的经典名方被现代工业技术一一唤醒,混合、浸膏、二次炼药、制丸、干燥、离心精选、上光、包装、成品入库,在全自动化生产的管控中,药性、药质、药效不差丝毫,精准量化,顺畅运转,传统中医药加工技术与现代化生产工艺在这里传承、融合,尽显精髓与智慧。
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车间
踏入车间,浓郁艾香扑鼻而来,艾草原料包堆积如山,一排排艾柱、艾绒加工设备隆隆作响,深处的展厅则摆满艾条、枕头、护腰等琳琅满目的产品,厂房正中央,盛放艾草样本的十余个竹篮呈“一”字排开:“产地南阳”“产地平顶山”“产地驻马店”……严格的产品等级评定公开透明。
“各地的艾草样本都在这里,原料生产合作伙伴来到这,一眼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提供的产品属于何等品级,以及将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药益宝负责人刘冰向记者表示,“我们秉持着产品质量优先原则,保证消费者用到最满意的药草。”
刘冰介绍,药益宝依托电商东风,打造阿里巴巴旗舰店、天猫旗舰店,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本村村民126户开展以艾制品交易为主的电商业务。“1+1”结对帮扶3个村,64户贫困户年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带动附近村民3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群众就业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根基。”刘冰说。
两年来,药益宝创建了“南阳艾”艾叶收购储存专属基地,有效保障了企业加工需求和原材料品质;南阳艾草产业链日趋完备,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收购集散地和艾产品生产基地,“世界艾乡”品牌在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中逐渐被叫响。
古今贯通:绘就时代文化新符号
药凝天地之气,方承医圣之源。
徜徉仲景养生小镇之间,氤氲的雾气缭绕,汩汩溪泉如雪,各种医圣文化碑刻立于此间,古建为表,文化为魂,养生为本,本草为形的古韵小镇,将仲景养生观念亮相于世人面前,让来此的游客体悟传统医药的神奇力量。
县“小厂”成长为龙头企业!仲景宛西制药传承医圣精神,担负社会责任
作为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依托西峡浓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打造的仲景养生小镇,承托着西峡希望向全国传递的重点文化之一——仲景养生文化。
漫步广场,步移景异,著书立说、冬至娇耳、万年古猿、坐堂行医等著名故事,塑造了一批雕像,事实上,养生小镇建成后也获得了游客极大的肯定。
仲景养生小镇
赵玉玉是养生小镇的工作人员,据她介绍,每天仅她所接待的游客就有约莫200人,而来此的游客更多是希望可以了解详细的医圣文化,得到养生文化的沁养。“医圣是我们本地人的骄傲,南阳本地人都能聊几句医圣的故事,而外地的游客并不了解,我们就以讲解医圣故事为主。”赵玉玉说。
药食同源之说在我国的历史悠久,“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将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
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药食同源之说的精髓在于“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可以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凭借深厚的养生文化,以及以此建成的养生主题商业街,仲景养生小镇将以古香古色的“高颜值”刷新西峡旅游线,未来将成为西峡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豫鄂陕三省接合部、城市新区文商旅一体化的重要养生基地,同样成为一处能够铭记和镌刻城市历史文化的新地标。
这也将推动南阳中医药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南阳市打造“两地一都”和“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以“百草园”为实践基地,传承中医发展根基
教化育人:传承中医发展根基
烟云缭绕,艾香扑鼻,身着云色长衫的“小郎中”们手持艾柱熏蒸,轻拢慢捻,神情严肃,俨然一副“小神医”姿态。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中医药社团两个孩子在研习艾灸的技法
走进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中医药特色随处可见:走廊墙壁上,美术学科和中医药有机融合,制作而出的“南阳五圣”、三国人物、十二生肖等系列艺术作品药香弥漫,童趣盎然。
“这是结合南阳本土文化,利用各种中草药的不同色泽、不同属性进行合理搭配,以中医药为‘颜料’,采用粘、贴、拼、嵌等技艺,巧妙地将中医养生之道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精心制作完成的‘南阳舰’拼图。”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小学部副校长苏琪边介绍边向记者展示这张“表白”蔚蓝海疆上、以南阳城市命名的耀眼名片。
传承中医药文化,离不开薪火相传,离不开教化育人。
公元3世纪初,医圣张仲景行医四方扶救苍生,凝聚毕生心血著就经典名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众方之宗,方书之祖”,千百年来熠熠生辉。2023年,这片土地上的医者仍遵循着仁厚朴实的行医之道,“信中医、学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传统涵养着中华文脉,医药文化在医圣故里开枝散叶。
“南阳是医圣的故里,医圣精神和医圣文化刻在每个南阳人、每个南阳学子的骨子里,我们将中医药融入到教育中,让孩子不仅在书本上学理论知识,而是去看、去摸、去种植、去采摘、去实际上参与中医药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种进少年的心田。”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小学部校长王建这样认为,“孩子们感兴趣,传承才更有力。”
孩子们在学校的“仲景百草园”感受中草药的神奇和魅力
步入“仲景百草园”,艾草、菊花、射干、紫苏等几十种中草药在阳光下愈发生机盎然,学生们零距离了解中草药种植的条件、不同中草药的种植方法等,从“泥土气息”的课堂中体验生命活力,一根根“苦药材”从泥土中露出“身姿”,弯腰捡拾、分级,感受中草药的神奇和种植的喜悦。
结合医圣故里文化根基,南阳全方位多渠道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不移为“走出去”铺实路基,耕耘“一节一坛”品牌建设,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仲景论坛办得有声色、有影响;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常态化开展“仲景中医药文化夜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使中医药文化浸润当地各方面、各领域。
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南阳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前不久,南阳印发的《南阳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可谓掷地有声: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建设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推动南阳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传承、创新的目的还是服务于百姓,让古老的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是南阳远大的发展目标,南阳人也有这样的历史自信。
【记者手记】
徜徉向日葵合作社种植基地之间,我们为中药材种植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所折服,看到了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踱步仲景宛西制药厂,行进于药益宝艾草基地,亲身感受到了药品生产过程的严谨与细致,更感受到了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
漫步在医圣祠的古朴庭院,我们倾听着岁月流转的故事。每一块石板、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着医圣张仲景的传奇人生。
南阳,这片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土地,早已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宝库。来到南阳,我看到了中药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希望中医药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的生机,也希望中医药的繁荣发展,如同医圣张仲景的智慧一样,永不熄灭,流传千年。
总策划:卢士海
总统筹:程玉峰
策划:李韬 安学军 王长善 王攀 方静
执行:石闯 卢林 舒晗 刘卫清 刘国红 陈君平 郑治红
正观新闻记者 刘洋 刘小涛 谷佳锡 朱昭宇 杨铁虎/视频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王晨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