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的参会诗人、学者前往“天地之中”登封开展采风调研活动,登中岳嵩山,踏访嵩阳书院、少林寺、观星台等地,并夜赴新郑,欣赏“华夏‘郑’月明”新郑市2023年中秋朗诵音乐会。
古韵悠悠,文风不息。嵩阳书院,因坐落在中岳嵩山的阳面而得名,宋代名儒范仲淹、程颢、程颐、司马光、杨时、韩维、朱熹等人都曾在此讲学。其中,程朱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二人曾在此讲学长达十余年,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正是在此完成。
拾级而上,松柏参天,鸟鸣幽幽,整座书院甚是清雅静谧。曾游历于此的乾隆皇帝赋诗赞叹,“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纪故宫名”。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感慨:“峻极嵩山,天地之中,中原大地,云蒸霞蔚。来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中原大地学习,向曾经在此讲学的大家鸿儒学习。”
随后,采访团来到少林寺。少林寺因处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而得名,是举世闻名的禅宗祖庭、功夫圣地。“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郑绪岚演唱的电影《少林寺》插曲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主任、《星星·散文诗》刊名誉主编周庆荣表示,“之前我只是从金庸笔下的小说和电影《少林寺》里,对少林寺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今天,雨中置身实境,别有一番慨叹。我觉得少林寺所象征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或武学渊源,更重要的是宗教的修行、佛教的德化、生命的怒放。”
“石表寓精心,氤氲南北变寒暑。星台留古制,会合阴阳交雨风。”当天下午,采风团探访观星台,看古人如何仰望星空,解读四时风雨。
观星台,地处“天地之中”的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其建筑依“中”而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和遗址有照壁、山门、乾门、周公测景台、周公祠、元代郭守敬观星台和帝尧殿等。
“来到观星台,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古人的时间观念令我敬畏。人是生活在时间中的,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与人本身的发展都有所联系。要把自己真正地放在时间的长河中,根据时间的流变,去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姚辉说。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当天夜晚,采访团来到新郑考院博物馆,在露天小院,共赏华夏“郑”月明新郑市2023年中秋朗诵音乐会。
伴随着一曲古诗乐舞《东门·踏歌》优美的旋律,诗会拉开帷幕。《明月诗仙会》《琵琶行》《元夕》《月光下的中国》等古诗、新韵依次展开,展现了佳节之夜户户团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美好景象。
本场晚会负责人,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于同云告诉记者,“我们立足新郑的传统文化,对新郑重点诗人的重点名篇做了梳理,进行一定乐舞艺术加工呈现给大家,比如对白居易《琵琶行》的演绎。新郑也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城。夏商时期,新郑为夏都、商都京畿;西周,新郑为郐国;春秋为郑国,战国时代为韩国。欢迎大家多来河南看看,多到新郑转转!”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