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士,老夫平生最服。今日写就,得尝夙愿。何况其中一位英雄,眷恋爱侣,留下绝世佳篇。读之泫然。
老夫懦弱,老夫猥琐;老夫怕死贪生,老夫贪恋红尘,老夫爱财爱美人;老夫又虚伪又虚荣,老夫是一只不知所谓的甲壳虫……
不过,卑微老夫,内心深处崇敬古今壮士烈士——勇士之出,步履铿锵,器宇轩昂,猎猎英树。
我自横刀向天笑 古今壮士耀乾坤
讯翁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此说的是林觉民烈士及同仁?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铁肩担道义,舍生为万民。谭嗣同、林觉民,夏明翰等朗俊,不惧汤火,铁骨铮铮!
谈古昔,老夫最敬佩荆、唐二壮士。
敬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秦王壮士荆轲,荆壮士一人一骑,义无反顾。当时虽有燕国勇士秦武阳与荆轲同赴,但这个秦勇士,至秦朝堂当即吓尿,形同无,不足论。
最终,掷匕首于秦王未中,荆轲被执剑秦王重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此情此景,至今思之,老夫泪目。
敬佩使秦而不辱使命的唐雎。因与秦王谈崩,秦王脸色一沉,怪目一翻问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回:“大王尝闻布衣(之士)之怒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老夫也看过几本史书,数千年来,君王将相意气干云者不胜枚举,但论孤勇如虹,以老夫所见,古今无出二壮士之右。
孤胆刺秦王或智勇双全舌战秦王,若由老夫前往,老夫也没啥,也就立马浑身合撒(筛糠)然后小脸苍白瘫倒在地!谁也别想将老夫从地上拉起来。为何?一滩烂泥,谁能拉起?
论近代,老夫最感佩谭嗣同、林觉民,夏明翰。
就说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他完全可以像康有为一样出逃避祸。但谭先生不逃,为何?“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吁嘘,谭先生明明可以逃出生天,却甘做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其仁其勇,感动神州。
还有林觉民,夏明翰二烈士,也是怀抱理想,高歌慷慨,至死无悔。
老夫作诗怀英烈,丹青留名有三人
至此,老夫怀念壮士烈士之情难抑,有诗五首(先出其三):
烈士咏(之一)
仁人志士感天下,真金足赤有几人
道貌岸然傲众生,浑噩我辈不吭声
烈士咏(之二)
卿卿我我动山河,儿女情长亦壮士
重温烈士与妻书,白叟动容老目湿
烈士咏(之三)
深怜妻子热泪涌,烈士此别生死痛
至真至性亮节操,舍生取义真英豪
——下面,且让我们重温先贤视死如归的儿女情怀,英雄情怀。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你)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你)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老夫点评与妻书,并列古贤皆菁华
老夫以为,林觉民的《与妻书》情义之深,与西晋李密的《陈情表》(祖孙情深),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兄弟清深),清代"随园先生"袁枚的《祭妹文》(兄妹情深)古今呼应,可为“情书”日暖月明星灿烂之仨典范。
至此老夫,且吟第四首:
烈士咏(之四)
重情重义林觉民,感天动地一英魂
天下须眉无颜色,皆为名利随浮沉
老夫猥琐不足论,贪生怕死第一名
可叹可悲明是非,行事为人甘沉沦
对照大勇谭林夏,吾之一生是小人
(注一:谭林夏,分指谭嗣同、林觉民,夏明翰。注二:林觉民是天朝一代女神林徽因的堂叔)
谭夏二壮士,绝句现精神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就义诗》)
比之于上述英烈,老夫贪生怕死到何程度?喝不了辣椒水,抗不住老虎凳,更承受不了拔指甲盖等酷刑。所以,你想问啥我说啥,问我不知的我可现编现整现掰话。只要让我生,让我拿着挖耳勺去刺秦始皇都成。当然,拿个挖耳勺,老夫跑到半道,一看前后没人,立马逃之夭夭。
至此老夫,且吟第五首:
无题
老夫真不堪
不像有些人
明明阴似鬼
却扮阳光仔
老夫蝼蚁可藐视
阴煞高昂碍民生
凛凛觉民烈士,心地光明如雪
1911年4月27日(清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清宣统三年五月二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摘于搜索引擎)
舍生取义成仁 古今难能可贵
老夫曰:世纪有高人,代代出牛逼;一比谭林夏,你我算个啥?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夫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即取熊掌,这个无论智愚,做到都不难;生与义不能兼得,舍生而取义,这个这个,只有谭、林、夏等壮士能做到,而大众行之难,基本不可能!
所以,谭、林、夏者,世世景仰,青史永存!
荆轲刺秦身亡后 中有疑问未得解
疑问一:本来荆轲想等一位朋友一道前往刺秦,但因燕太子催促愤而提前出行。
“吾(荆轲)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认为我走晚了),请辞决矣!“
明明有赫赫有名的秦武阳同行,为何荆轲还要等另一个朋友?莫非荆轲已知这个姓秦的娃不中用?而这个让荆壮士等的朋友,有说是当时著名的剑客聂盖,但二人相见“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甩袖而去”,所以存疑。
疑问二:荆轲的挚友高渐离(荆轲死后,他为友报仇而再刺秦王未果而身死)为何不随荆轲同往?而只是送别荆轲?“至易水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高渐离只为好友壮行,而不同行。这已成千古之谜。而老夫以现代狗血剧情推论,高渐离应该想与荆轲同行,但荆轲因此行百死一生,故荆轲不想让好友同死,莫非高朋友上有八十老母亲要赡养?还是有其他不便之由?不得知,不得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