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需要提及的是,《若干规定》并非“新规”。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去年8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时隔一整年,在这个重要节点,新华社受权发布《若干规定》,显然有深意存焉。
作为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的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若干规定》施行一年来,为基层减负取得明显成效。新华社就报道了一些新气象,比如,“现在文件出台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减负体检’,内容更务实、要求更明确”“数据‘跑腿’多了,干部‘跑腿’少了,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清单制度落地落实,基层履职也更加聚焦、更加规范了”……
一言以蔽之,为基层减负,各地各部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效果可感可及,让人眼前一亮。
但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适逢《若干规定》施行一周年,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传递的信息再明确不过,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出台《若干规定》,正彰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常抓才能长治,常态才能长效。整治形式主义坚持“经常抓、长期抓”,正体现了一以贯之。
在此背景下,《若干规定》值得重温。《若干规定》共7个部分,21条具体规定,有很多鲜明特点。比如,注重问题导向,对当前反映强烈的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加重基层负担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作出一系列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再比如,注重务实管用,建章立制上不搞长篇大论。
具体看,“除部署综合性工作外,地方和部门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本系统本领域综合性工作会议,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省级部门工作会议一般不安排县以下单位参会”……规定不可谓不细致,操作性不可谓不强。
《若干规定》还明确提出“严格精简会议”,主要规定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提升质量效率等;针对有的考核体系设计繁琐、指标设置过分细化碎片化、分值过度“膨胀”,甚至出现“千分制”、“双千分制”等问题,作出“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的规定。
让会场回归现场,以精简会议塑实干新风,落脚点是什么?就是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事实证明,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
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明确了基层干部的职责,他们就能少做无用功,干好有用的事,把精力用在给群众办事、做服务上。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攻坚战,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若干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强化法规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部署,一以贯之贯彻落实《若干规定》,会场与现场的距离越近,干部与群众的心就贴得越紧。
(原题为《“严控会议数量”再引热议,为基层减负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作者 秦川 来源 红星新闻)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