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乔

审核:岚山

2025年央视春晚上,白象食品的广告语“吃白象中国面,看央视总台春晚”响彻荧屏,这家新晋行业第二的企业风光无限。而曾喊出“康今对决”的今麦郎,却在方便面江湖中节节败退,2024年市场份额定格在6%-8.5%的区间,稳居第四的位置,与前三甲的差距持续拉大。从行业季军到边缘玩家,从千亿豪言到营收滑坡,65岁的范现国和他掌舵的今麦郎,正深陷多重困局难以自拔。

方便面主业的失守,是今麦郎衰落最直接的注脚。2023年,其方便面业务收入63.67亿元,同比下滑11.29%,被白象首次反超;2024年即便按乐观预估,营收也难破百亿,与白象130亿元的战绩相去甚远。反观对手,白象凭借国潮营销与健康标签,以40%的同比增速强势跻身行业第二,康师傅、统一则通过品类升级稳固基本盘。今麦郎的颓势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依赖低价策略的必然结果。

自华龙时期起,低价便是今麦郎撬开市场的钥匙,但也成了其难以挣脱的枷锁。早期“大今野”“一桶半”等产品以“大份量”精准击中下沉市场需求,一度助其重夺季军,但这种路径依赖让企业错失了升级机遇。在消费者愈发看重健康营养的当下,今麦郎仍未能突破“低端化”认知,推出的弹面、板面等新品虽有迭代,却未触及健康、品质等核心诉求,与市场主流趋势脱节。更致命的是,“土坑酸菜”事件后,白象以“未涉事”形象收割公众好感,今麦郎却因缺乏品牌亮点错失翻盘机会,差距自此不断扩大。

饮品业务曾被寄予“第二增长曲线”的厚望,如今却暴露更多隐忧。2016年推出的“凉白开”以熟水概念打开市场,2023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看似成绩亮眼,但在巨头林立的饮品市场不过是“杯水车薪”。数据显示,2023年包装水市场前五名占据58.6%份额,农夫山泉、华润怡宝、景田百岁山稳居前三,今麦郎以2.3%的市占率位列第七,甚至低于康师傅的4.9%。

更尴尬的是其“2分钱利润”的生存现状。今麦郎终端售价1元的蓝标水,单瓶净利润仅2分钱,即便年销超100亿瓶,总利润也不过两亿多元。为维持低价,企业构建了极致的成本控制体系,从瓶盖生产到物流运输层层压缩成本,却陷入“低价-薄利-缺乏研发资金-无法升级”的恶性循环。高端产品“今矿”矿泉水试图冲击3元价格带,却因品牌力不足,只能靠买赠促销强行铺货,反而强化了低价标签。康师傅“喝开水”等竞品的跟进,更让凉白开的先发优势丧失殆尽。

代工业务的争议,则让今麦郎的品牌价值雪上加霜。2024年为娃哈哈代工纯净水的合作曝光后,“同厂不同价”引发消费者质疑,规格相同的产品价差高达40%,包装细节差异更滋生“偷工减料”的联想。尽管企业强调品质一致,但68%的受访者仍将今麦郎与“低价水”画等号,严重阻碍了其高端化进程。代工本是缓解产能过剩的权宜之计,如今却沦为侵蚀品牌价值的“毒药”。

渠道优势的瓦解,让今麦郎的下沉市场根基动摇。其独创的“四合一”分销模式曾实现对300万个终端的覆盖,乡镇市场占有率超60%,但这种依赖人海战术的模式人力成本高昂,近年屡传调整传闻。更严峻的是,农夫山泉、怡宝等巨头加速渠道下沉,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供应链,今麦郎传统铺货模式的效率劣势愈发明显。有经销商透露“没人接今麦郎方便面的代理了”,侧面印证其渠道掌控力的衰退。

资本之路的坎坷,让千亿目标彻底沦为空谈。自2017年高调启动上市计划以来,今麦郎两次合资失败、借壳上市因未支付股权转让款夭折、IPO辅导中止,八年过去仍未叩开资本市场大门。2022年加华资本6亿元投资注入的希望,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散。资本市场的冷淡,与企业业绩滑坡直接相关:营收从2021年的241.46亿元降至2023年的165.7亿元,短短两年缩水近32%。

放眼行业环境,今麦郎的突围更是难上加难。方便面市场持续萎缩,外卖规模每增1%,方便面消费量便降0.0533%;高铁里程每增1%,销量更降0.3191%,叠加螺蛳粉等新品类冲击,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饮品市场则被巨头垄断,新玩家难有立足之地。而今麦郎创新乏力、品牌低端、渠道失灵、资本遇冷的多重困境,使其在行业变局中毫无招架之力。

从“康今对决”的豪言到稳居第四的现实,从千亿目标的憧憬到营收下滑的窘境,今麦郎的衰落轨迹清晰可见。低价策略造就了其过去的成功,却也锁死了未来的出路。在消费升级与行业变革的浪潮中,若不能打破路径依赖、重塑品牌价值、激活渠道活力,范现国的千亿梦,或许只会成为中国食品行业史上又一个被遗忘的泡影。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