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作为国庆中秋双节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许多人仍深陷于假期的悠闲余韵中,难以迅速调整身心状态,工作节奏明显迟滞,"假期综合征"这一普遍现象悄然浮现,成为不少人学习、工作的一项挑战。这不,刚上班的小胡就是一员。
假期里,他与好友结伴出游,白天在湖光山色中嬉戏划船、登高望远,夜晚围坐聚餐,谈天说地,日子过得充实而惬意。可假期一结束,刚回到工作岗位的他便如泄了气的皮球:身体疲惫不堪,精神萎靡不振,面对电脑屏幕时注意力难以聚焦;原本规律的饮食也悄然消散,连最简单的任务都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一想到上班便心头泛起莫名的抵触。
来看看自己中枪了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中发表示,小胡的情况是典型的“节后综合症”。假期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身心两方面的不适:身体上常感疲惫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头痛、失眠或嗜睡等;生理上则多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胃肠不适等症状。患者往往对工作学习提不起兴趣,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或易怒的情绪,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这些症状多源于假期中作息紊乱、过度放松以及饮食不当等因素,通常在假期结束后的几天至两周内逐渐显现,若不及时调整,可能进一步引发慢性疲劳或焦虑等健康问题。
为什么会得“假期综合征”?
张中发指出,很多人以为长假是放松期,实则在吃喝玩乐中让身体和作息陷入透支状态。其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作息紊乱打乱生物钟,长假期间,人们或熬夜聚会、或早起赶行程,原本稳定的作息规律被打破;二是饮食失衡加重身体负担,节日里丰盛的大餐、烟酒应酬不断,暴饮暴食导致营养搭配不均,肠胃、肝脏等器官超负荷运转,引发功能紊乱。当回到紧张的工作环境,身心难以快速适配,便会出现亚健康症状,这种不适通常集中在上班前3天,部分人可能持续一周。
医生从两方面助你解决“假期综合征”
为有效摆脱“节后综合症”,张中发建议从体力恢复与心理调节两方面系统入手。体力恢复的关键在于重归规律作息:调整作息,每日提前15至30分钟入睡,按时起床,避免熬夜或睡懒觉,逐步使生物钟适应工作节奏;改善饮食,节后初期以清淡易消化的蔬果、粗粮为主,减少油腻辛辣及烟酒摄入,减轻肠胃负担;同时适度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惫。心理调节则尤为关键:提前梳理节后工作内容,制定清晰目标与时间表,避免任务堆积引发焦虑;预想工作变化,预先规划应对策略,增强心理底气。若情绪低落,可主动与亲友交流心得,排解负面情绪。
如心理不适持续超一周且无法自行缓解,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通过这两方面的科学调整,便能快速摆脱“节后综合症”,以充沛精力投入工作与生活。
(正观新闻记者 黄栖悦)
编辑:宋雨馨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