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消费142元,喊出“产品主义”的口号,主打毛肚和菌汤的巴奴火锅,正在冲击港股IPO。

三年营收连涨,净利润转正,门店扩张至144家,它的增长曲线看上去顺滑得像锅底里的菌汤。

但就是这样一家火锅品牌,在招股书里同时写下了另一组数据:11081名员工中,正式员工仅1789人,超过九千人是兼职和外包;2025年一季度,社保和公积金欠缴仍有10万元;而今年1月,公司却向股东派息7000万元,其中5834万元落入创始人夫妇口袋。

有人看到的是增长和野心,有人看到的是风险和漏洞。

IPO,是资本的门槛,也是镜子的照面。这锅火锅,还真不只是热着端上桌。

上市前的高光与自证

在火锅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巴奴的财务表现显得相对亮眼。

根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4年及2025年Q1,巴奴的总收入分别为14.33亿元、21.12亿元、23.07亿元、7.0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150万元、1.44亿元、1.96亿元、7670万元,收入规模和利润都有所上涨。

与此同时,巴奴的经营扩张也在持续加速。2022年,公司共有门店86家,到2024年增长至144家,门店总数两年增长67.4%。截至2025年6月9日,巴奴火锅的门店数量达到145家,均为直营店。在区域布局上,公司在河南大本营设有53家门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余92家门店分布在其他省份。

人均消费方面,巴奴自称为“品质火锅”的代表,主要产品为毛肚与菌汤,主打高客单价定位。所谓“品质火锅”指人均消费在120元以上的品类。2022年至2024年,巴奴人均消费分别为147元、150元、142元,2025年一季度降至138元。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客单价在同一时期已下探至119元,低于“品质火锅”定义的消费门槛。

虽然客单价略有波动,但公司仍将“产品主义”作为品牌核心标签。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算,巴奴在中国品质火锅市场的份额为3.1%,位居第一;在整体火锅市场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海底捞与呷哺呷哺。

在招股书中,巴奴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募集资金,用于拓展自营餐厅网络、提升业务管理和餐厅运营的数字化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优化供应链等方面。

巴奴计划2026年至2028年每年开设约52家、61家及64家新餐厅。此外,为推进下沉市场的进一步渗透,巴奴计划在河南、陕西、湖北、河北、安徽、浙江及江苏省建设卫星仓。

扩张、盈利、品牌叙事与市场定位,构成了巴奴在IPO叙事中的“自证三角”。而这一切,正在为其争取港股资本市场的入场资格打下基础。

数据背后的隐忧

与亮眼的营收曲线相比,巴奴的用工结构显得格外沉重。

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共有员工11081人,其中正式员工仅1789人,占比16.14%;其余为3168名兼职员工和6124名外包员工,合计9292人,占比高达83.86%。

如此高比例的非全职用工,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保缴纳问题。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3个月,巴奴分别欠缴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160万元、120万元、70万元和10万元。

公司解释称,一方面因员工队伍规模较大、流动性高,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员工不愿缴纳个人需分担部分,还有部分员工选择参保户籍地农村社保体系。

9月1日刚刚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明确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有律师表示,如外包人员与企业存在实际劳动关系而未参保,实质上已违反《劳动法》相关规定。

对此,近日,巴奴表示,公司已委托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外包员工薪酬及保险事宜,确保用工合法合规。

除社保之外,用工制度本身也存在争议。公开招聘信息显示,巴奴部分岗位的工作时间为“月休4天”。依照我国现行标准工时制度,每周应有至少一天休息,月休不低于四天,但前提是每日不超过8小时,若超时则应支付加班工资或安排补休。若企业既安排超时工作、又未支付补偿,则构成用工违法。

有餐饮业内人士表示:实际操作层面,不少餐饮企业员工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也只能单休。

用人成本压低的同时,公司对管理层的待遇则保持上升。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巴奴支付或应付给董事的薪酬总额分别为960万元、1300万元、1760万元和290万元,董事平均年薪超过200万元。而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董事人数为5人,高级管理人员为7人。

在公司高管获得高薪的同时,创始人夫妇也通过分红获得直接收益。2025年1月,巴奴宣布分红派息7000万元,占2024年净利润的57%。其中持股83.38%的杜中兵与配偶韩艳丽共获得分红5834万元。同一时期,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0.08%,2025年一季度维持在60.46%。高负债情况下的高额分红,引发证监会关注。

证监会要求巴奴详细说明分红的内部决策情况、税费缴纳、外汇管理等监管程序履行情况,并结合负债水平说明在大额分红背景下此次上市融资的必要性。同时,监管方还要求说明外包人员的社保公积金缴纳情况,以及用工制度的合法合规性。

与此同步,公司在品牌宣传和营销方面持续加大投入。2022年至2024年,巴奴的广告及推广费用分别为4608.7万元、7656.7万元和1.01亿元;2025年一季度为2422.4万元,总计超过2.48亿元。

一边是持续的市场投入,一边是待解的合规账本。站在IPO门前,巴奴的数字看似完整,但故事还留有不少空白。

翻车品牌与撕裂定位

如果说高速增长是外部可见的轨迹,那么品牌认知的撕裂,则更像是一条在消费端逐渐加深的裂缝。巴奴打出的“产品主义”旗号,将品牌定位拉向高端,配合毛肚、菌汤、中央厨房等要素,在市场上形成“贵且讲究”的印象。

但这一人设,在过去几年频频遭遇质疑。

2023年2月,西安一位顾客在巴奴门店点了一份售价18元的“富硒土豆”,上桌后只有5片,引发广泛关注。事件初期,巴奴称该产品为“小份”,价格应为9元,实为管理失误;但随后创始人杜中兵在回应中提到,“富硒土豆的营养价值高”“价格还包含了环境、服务及全供应链”,并表示“不会考虑降价”。

不久后,《中国食品安全报》调查显示,北京多家门店售卖的“富硒土豆”硒含量最高仅为0.011mg/kg,远低于公司所宣传的0.09mg/kg,甚至未达国家标准下限。

报道发出后,巴奴下架了该产品。

同年9月,打假博主“猴大腕”举报,巴奴旗下“超岛”门店的羊肉卷实为掺有鸭肉的混合产品。该门店曾向顾客强调“使用中央厨房配送、是真羊肉”,但后经市场监管部门检测,确认存在鸭肉成分,违反《食品安全法》。最终,相关门店被处以行政罚款42.6万元,违法所得2万元予以没收。

根据当时“猴大腕”对媒体提供的店内公示信息,显示“超岛”主要食品原材料由巴奴中央厨房——北京行运无限大餐饮有限公司统一配送。

不论是在当时事件发生后,还是在招股书中,巴奴都努力撇清关系,称“超岛在门店运营、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独立管理。”

品牌的“高端定位”之外,还有另一层来自创始人的冲击。在一次直播中,杜中兵提到“月薪5000元不要吃巴奴”“火锅不是给底层人民吃的”,一度在社交平台引发舆论热议。虽然相关言论意在强调“品质差异化”,但外界普遍认为其脱离大众情感,甚至与巴奴“源自纤夫精神”的品牌故事形成反差。

2024年6月,巴奴又以“白菜太普通”为由,暂停供应白菜、菠菜等常见蔬菜,推出“蔬菜月月新”计划。尽管官方解释是为了带来“时令新鲜感”,但也强化了其“不接地气”的品牌印象。

从高价土豆到羊肉掺鸭,从原材料争议到创始人言论,巴奴围绕“品质”的外壳,在多个维度被现实刺破。对中产消费者而言,巴奴曾试图提供一种“差异化用餐体验”,但这些争议事件不断侵蚀其品牌信任基础。包装可以构建溢价,但当信任被反复消耗,定位也会被反复削弱。

在火锅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品牌洗牌提速的当下,巴奴用了一份财务增长和门店扩张的答卷争取上市,但同时也交出了一份复杂的合规与信任考题。

2025年,证监会在IPO问询中抛出九项重点关注内容,覆盖股权结构、数据安全、突击分红与社保公积金等多个方面。其中,对非全职员工社保缴纳、用工合规性的关注,首次被写进监管层公开材料。在同一时间节点,司法解释明确“全民交社保”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压实用工红线。这些政策信号指向明确:不只是增长故事要讲得漂亮,用人、分红、资金路径都必须合规可查、经得起问。

餐饮品牌要竞争的,早已不只是锅底和菜品,而是能否在组织、供应链、财务、用工等层面建立真正的“体系稳定性”。巴奴靠“产品主义”赢得第一轮注意力,也靠直营扩张完成第一阶段规模化,但站上资本市场之前,品牌故事讲得越响亮,制度漏洞也越容易被放大。

一个以“品质”为名的品牌,如果不能兼顾味道与规则,它还能“贵”多久?

来源:时间财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