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年度“归根还巢”李洱研究中心学术成果交流活动暨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5年会在郑州师范学院拉开帷幕。系列活动由河南省文联、中共济源市委宣传部、郑州师范学院主办,河南省作家协会、李洱研究中心、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济源市文联、中原文学杂志社、郑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部共同承办。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5年会由联盟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主持。

共铸大学创意写作课新丰碑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5年会,汇聚了当代中国创意写作领域的众多领军人物。
学界方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李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教授翟文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罗岗,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高子文,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飞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创意写作方向全职博士后王明宪,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中心及MFA创意写作专业负责人张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副教授、文化专业创意写作文学硕士课程总监唐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海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音等学者到场;郑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李仰智,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武皓,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南飞雁等主办方领导共同出席。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媒体的五十余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他们围绕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文学创作实践探索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李仰智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自成立以来,汇聚全国高校智慧与力量,在推动学科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作人才、繁荣文学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本次年会,不仅是创意写作学科前沿与未来发展的探讨交流,更是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创作实践新经验的思想碰撞。
武皓在致辞中先是回顾了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学术活动与河南的紧密合作,“由联盟和省文联牵头组织,在河南省作协、中原文学杂志社的具体承办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4学术年会在郑州落地举办。”并指出,联盟成员高校和相关专家学者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大胆打破传统学术研究的局限、学科建设的藩篱,通过创意写作来展现人性之美、生活之美、人民之美、中国之美。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大学创意写作事业进一步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省文联将持续用情用力,助力中国高校学科建设,推进当代文坛创研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在河南省作协的支持下,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与《中原文学》杂志特别设立“创意四季”专栏,连续12期刊载了高质量稿件,内容涵盖乡村书写、城市生活、历史题材、科幻作品等多类型,作品来源包括联盟高校及其它展开创意写作教学的省内外院校。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的成立与发展,堪称中国文学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成立于2023年4月,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的创意写作机构发起,秘书处常设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联盟在成立之初即得到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著名作家莫言担任名誉理事长,曹文轩任首任理事长。
培养中国特色的创意写作人才
创意写作教材建设,是本届年会的核心议题。曹文轩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当前创意写作教育的重要议题:创意写作已经成为教育部明确认定的专业方向,但尚缺乏完备的知识教材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并指出,系统化的大学创意写作教材还应涵盖小说、诗歌、剧本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技法。他更分享了自己对写作“技巧”的独到理解,如“跳空”“摇摆”“陡转”等概念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结合经典作品进行了详细解析。“这些技巧是作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不应轻视。”

李洱认为,创意写作作为新兴学科,其教材编写难度较大,需要综合考量创作、批评观念、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个方面。并提出,创意写作教材应分为通识类和专题类两种,通识类教材侧重于教育教学方法论,而专题类教材则应由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编写,注重实践性和经验性教学。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结合教学实践和创意写作教学理论建设,介绍了自己所编写的小说写作教程,深刻分析了当前学科建设所面临的现实议题,强调系统化的创意写作教材应具备融合中外、文明互鉴等特色。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宏志指出,创意写作已正式成为中文系的二级学科。教材可根据本科和硕士的不同层次进行针对性设计:本科阶段着重于创作技巧的传授,旨在培养具备文创产业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硕士阶段则更加注重理论深度的挖掘与专业的细化研究。同时,教材应兼具普及性和可操作性,且需与现当代文学课程明确区分开来。
各高校代表积极分享创意写作教学的实践经验,展现了立体化的探索路径。
复旦大学中文系陶磊副教授分享了该校10多年的教学实践成果:“通过2~3年系统训练,学生能从基础写作水平提升到能创作合格小说作品,部分甚至达到发表水平。”该校注重实践教学,将小说和散文写作实践作为课程核心,辅以文学史知识支撑。
清华大学飞氘副教授介绍了中文系在文学教育和创作课程方面的贡献。该校通过开设面向全校的经典写作训练课、诗歌写作课和科幻创作课,培养了大量跨专业学生,“这些课程虽未记入中文系名下,但实际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香港浸会大学唐睿副教授分享了该校独特的发展路径:“我们的课程发展并非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形成。”教师多具有跨文化背景,课程涵盖中英文创意写作,体现了跨学科与跨文化的融合特色。
南京大学高子文教授的发言指向学科归属议题,该校的创意写作目前被设置在戏剧影视专业,未来可能考虑将其转入中文专业,但在已有的学科格局前提下,这一过程的转变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针对不同高校的定位问题,海南大学李音教授提出了差异化发展思路,认为普通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可将部分教学目标定位为社区口述史和田野调查等实践性写作训练。这种模式强调与社区互动和快速反馈,形成有别于传统教材到竞赛的培养体系。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华莹结合自身教材编撰的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教材编写的严谨性与系统性要求。她特别强调,为顺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应积极推进教材资源的数字化进程,构建完善的线上课程体系,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应用型写作人才培养成为新焦点。北京大学樊迎春讲师指出,“创意写作”学科有其官方定义,它不仅强调培养文学创作人才,还包括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和创意写作研究人才。北京师范大学翟文铖教授结合本校学科建设、教学现状及成果,强调应进一步开发涵盖短视频、游戏编写、歌词、绘本脚本等新兴领域的教材,以指导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多样化创作。
本次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年会与“归根还巢”李洱研究中心学术成果交流活动同步举行,凸显了当代中国学科建设探索、文学名家作品研究、培养文学新人的“传帮带”活动与文艺文学事业、高校工作机制的深层融合与互动。李洱作为河南籍茅盾文学奖得主,其研究中心学术成果交流活动不仅深化了对本土作家创作路径和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探讨,并将经典作品创作活动进一步根植于中原沃土。
近年来,河南省文联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宣传部鼓励在外文艺名家“归根还巢”工作部署,以著名作家研究中心为依托,深化创研结合,持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这一理念与高校创意写作的教学使命深度契合。年会最后,公布了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与《中原文学》杂志所联办的“创意四季”专栏推优作品名单,该专栏通过季度推优与年度推优相结合机制,为青年作者提供持续辅导、扶持与激励。
创意写作在未来将如何发展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创意写作学科仍需面对三项议题:一是在学术规范中保留艺术自由度;二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变革;三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写作理论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指出了教材改革的必要性,他建议创意写作教材应突破传统形式,深化各高校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采用科学方式编写,以适应新兴领域的现实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张晓琴教授提出了教材编写的三个细化方向:理论研究应细化,进一步丰富中文创意写作理论体系;同时应重视中文创意写作史研究,回溯其从萌生到成为学科的历史;并强调时效性在创意写作研究中的重要性。
黄平在总结阶段表示,未来将通过更多跨界合作与深度交流,推动学科向纵深发展,“创意写作教育不仅关乎文学创作本身,更关乎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5年会不仅是一次汇聚顶级学者思想的学术盛会,也是我国高校文学教育、作家创作实践与文联、作协工作相结合的交互典范。在以李洱研究中心为智库支撑、以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为托举平台的联合工作机制下,中国创意写作事业正进一步汇聚一切新生的、青年的、活跃的文学力量,在大学、文坛、社会之间搭建起坚固桥梁,有力推动中国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开拓与创新,多彩展现新时代中国文艺文学的新气象、新风貌。

统筹:石闯
编辑:古晨茜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iPhone版  Android版
                                        Android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