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依靠“玻尿酸”书写千亿市值传奇的华熙生物,步入转型的“深水区”,难度极大,随时可能出现大的经营风险与偏差。

8月27日华熙生物交出了上市以来最差中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1亿元,同比下滑35.38%,这一业绩下滑幅度为近六年来之最。

半年前,华熙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赵燕重新掌舵,称绝不姑息贪腐人员,逾期未自首者将移送司法机关,接着陆续有超十位董事、监事及高管相继离职或调岗,管理层迎来大规模洗牌。

汪卉、相茂功新晋进入高管团队,而离任人员中不乏多位核心骨干,包括首席科学家郭学平、业务副总裁樊媛,以及邹松岩等公司关键人物。

虽然华熙生物二季度业绩回暖,净利润率改善,但改革带来的阵痛也传导至经营端。随着华熙生物旗下润熙禾和润熙泉两大品牌相继关停,天猫、抖音旗舰店商品都已清空。

对于关停润熙泉这一重大业务调整动作,华熙生物的回应也挺有意思,“润熙泉从来不是华熙生物的主要品牌,也不是主打胶原蛋白的品牌。该品牌的存续对华熙生物的营收和利润贡献没有意义,相关调整是华熙生物聚焦主业和主要品牌的一部分”。

据凤凰网科技报道,近日,多名华熙生物员工接到HR约谈,要求接受赔偿离职N+1,否则将转为外包身份。有员工称,集团旗下众多小品牌因长期亏损、营收不佳,除夸迪和润百颜两大核心品牌外,其余小品牌都将被裁撤。目前华熙生物对此并未予以回复,但是从去年公司在职人数以及近期回归的创始人赵燕表态来看,这一组织上的瘦身,可信度较高。

业绩的急转直下,组织的极速调整,华熙生物在外部环境更趋激烈的背景下选择了“自我革命”来应对这岌岌可危的局面。结果如何很难预料,毕竟企业的成败,从来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决定。但是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等竞争对手已经杀至城头,尚且还能努力的情况下,华熙生物奋力一搏总比坐吃山空地躺平等到四面楚歌的时候要强。

到底,华熙生物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局面,又是如何“刮骨疗毒”式自救的?

01

华熙生物“人的故事+业务的故事”,没稳下来

华熙生物曾经也高光过。业务关注欣欣向荣的医美和养生赛道,在外界看来怎么都是闪闪发光的公司,从公司组织发展看,业务和主营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也带来了公司多重组织架构和各大中心、团队、平台的犬牙交错。

在业务上,华熙生物近些年主攻的功效性护肤业务曾是其核心增长引擎,2022年度营收一度高达46亿余元,占公司总收入约72.46%。其中,润百颜、夸迪、肌活(BM)、米蓓尔四大品牌合计贡献超42亿元营收,构成集团业绩支柱。然而,自2024年起,公司年报已不再披露各品牌的细分营收数据。

从整体表现来看,功效性护肤品板块2024年实现收入25.6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1.62%,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降至47.92%。进入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持续承压,收入为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营收占比进一步下滑至40.36%,显示出该业务正经历深度调整与收缩。

华熙生物在人数与组织侧的变动,一样激烈。

截至2024年,华熙生物年报显示公司在职员工总数为4444人,同比减少211人,降幅达4.53%。人员结构变动中,销售团队缩减最为显著,人数同比下降31.78%,共减少571人;财务人员减少14人,降幅为20.59%,研发与技术人员也略有调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生产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实现逆势增长,分别上升19.32%和25.82%,反映出公司正向生产运营和内部管理倾斜人力配置。

从费用端来看,尽管营收持续承压,华熙生物仍坚持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则持续收缩,同比下降8.45%至6.56亿元,为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印证了公司“降本增效、轻营销、重研发与生产”的战略转向。

这样的战略转向,是一场从华熙生物高层的权力重构蔓延至基层的产品线收缩。随着华熙生物在业绩承压,华熙生物创始人赵燕再度出山,主动采取“断臂求生”。

据华熙生物财报披露,BM肌活与米蓓尔品牌已率先启动组织架构优化,致力于打造“更扁平、更敏捷”的团队模式。报告期内,两品牌已完成团队调整,人效显著提升,库存周转效率同步改善,调整后综合费率持续下降,整体经营质量逐步向好。

今年7月,一名自称曾任职华熙生物核心资本运作岗位的前员工公开爆料,称其耗时撰写45万字“实录”,详述公司财务造假及债券欺诈发行的内幕,并透露早在2019年就已向证监会实名举报。

由于夸迪品牌前主理人程菲离职后刚在社媒上控诉遭遇“职场霸凌”,指出公司内部存在“贪污腐败、拉帮结派”等乱象,很快就被外界关联在一起,企业声誉面临严峻考验。

对于这些指控,华熙生物都予以否认。不过自身的组织架构大变和业务调整,似乎在证实着一些公司曾经确实存在漏洞与问题。

在组织内部问题曝光之前,华熙生物曾积极拓展多元化布局,例如在胶原蛋白护肤赛道推出品牌润熙泉,主打抗衰老与修护功效,并在研发宣传中强调其与海外实验室的联合协作。

其核心成分体系包括由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弹性蛋白与纤连蛋白科学复配,构建“补充-锁住-促进再生”的三重抗老机制,同时融合华熙生物专利玻尿酸及GABA氨基丁酸。

彼时,公司意图将其打造为胶原蛋白赛道的战略级产品,主打高端护理市场。

品牌以“抗衰老+强修护”为核心定位,针对不同年龄层和肌肤问题推出细分产品线,产品涵盖次抛、水、乳、霜、面膜等品类。如蓝钻赋颜系列主攻初老肌肤的胶原流失与屏障修护;金钻奢润系列则聚焦熟龄肌的紧致提拉与淡纹需求,精准切入高端抗衰市场。

品牌主理人赵语婷在采访时曾表示,润熙泉自2020年至当年10月累计实现营收约3亿元,未来目标是冲击10亿元规模,并计划在法国、日本、韩国等地设立研发中心,进一步拓展其全球科研布局。然而进入2025年后,品牌几乎停止了市场推广,热度持续走低。

其原因也不难理解,随着新消费热潮退去,用户消费习惯趋于理性,平价替代品不断涌现,品牌短期内或能凭借“成分”“抗衰”等热点风口获取红利,但从长期仅依赖单一爆品或主打成分,使得增长后劲愈发不足。

目前,润熙泉在各大电商平台已悄然退场,这一曾被寄予厚望的胶原蛋白品牌,正悄然退出华熙生物的核心品牌布局,成为公司战略聚焦、优化非核心业务的又一例证。

02

功效性护肤赛道,需要新故事更需要过硬产品

事实上,在功效性护肤赛道已步入红海竞争的当下,各大品牌普遍面临增长压力。

2025年上半年,昊海生科医美板块实现营收5.75亿元,同比下降9.31%,创下近六年来同期首次下滑。此前连续五年保持增长的爱美客也出现业绩拐点:营业总收入同比下滑21.59%,至12.99亿元;净利润下降29.44%至7.91亿元。

同样聚焦功效性护肤赛道的贝泰妮,其核心品牌薇诺娜也正面临增长乏力的挑战。

作为集团营收绝对核心的护肤品类,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20.01亿元,同比下降11.97%。曾被寄予厚望、视为新增长引擎的医疗器械业务亦大幅下滑,上半年收入仅为1.1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约55.7%。与此同时,作为主要销售阵地的线上渠道也未能止住下滑趋势。

而华熙生物旗下四大护肤品牌的营收增速已全面放缓,2023年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入2024年,润百颜、夸迪、米蓓尔和BM肌活四大品牌营收分别为9.23亿元、6.49亿元、2.90亿元和2.79亿元,较2023年同期分别下滑22.63%、41.69%、31.76%和52.06%。

值得注意的是,明星单品润百颜与夸迪2024年均已跌落10亿元,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这一趋势直接导致华熙生物功效性护肤品板块的收入占比从巅峰时期的超70%大幅回落,2024年已降至47.92%,反映出核心业务板块对渠道和品牌营销的高度依赖,在激烈竞争中暴露出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在此背景下,华熙生物对功效性护肤品进行深度战略调整与重塑。从过去依赖流量投放和价格促销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向以科学验证和专业内容为核心的品牌传播路径,强调“用科学说话”的品牌叙事逻辑。

与此同时,BM肌活与米蓓尔已率先启动组织架构优化,推行更扁平化、敏捷化的团队模式,减少对外包运营的依赖,全面提升品牌自主运营能力。

然而对于已连续面临业绩下滑与利润承压的华熙生物而言,持续高强度投入考验着公司的战略定力与财务韧性。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2.31亿元,同比增长15.2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上升至10.22%,但同期研发项目数量却较2024年减少了88个,技术转化效率低下,将导致投入与产出严重不匹配,反而加剧未来的经营压力。

同时公司称要从过去依赖超级主播的单一路径,转向构建以中腰部达人为核心的“达人矩阵”进行精准投放,未来将深耕小红书、微信等影响力强的社交平台。

在此过程中,创始人赵燕亲自下场带队,在直播间深入讲解子品牌的科研数据、专利技术及实验成果,强化专业形象通过专业科普、真实体验和深度互动,强化与消费者的连接,打造“内容种草—品牌价值沉淀—销售转化”的高效闭环。

但在美妆护肤这片厮杀激烈的战场,要减轻营销投入几乎已不可能。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2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从5.21亿元一路攀升至30.49亿元,占营收比重也从27.62%飙升至47.95%,几乎占据营收近半壁江山。

在营销重压之下,华熙生物的产品本身却缺乏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润百颜次抛原液、夸迪玻尿酸面膜等曾风靡小红书和抖音的爆款单品,在被竞品快速模仿,叠加消费者营销疲劳后,增长动能迅速衰减,难以持续支撑业绩扩张。

这意味着,华熙生物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规模扩张与外部环境剧变交织,阵痛与挑战不可避免。值得肯定的是,公司已明确方向坚定迈入改革深水区,主动压缩非核心品牌、优化人员结构、收缩过度营销,推动资源向研发与核心业务倾斜。

若能真正实现“轻装上阵、科技突围”,或许华熙生物还能在风暴中重建秩序,在行业回归新增长轨道之时,它也尚有一席之地。不过未来的更大天空,是否属于华熙生物,那就需要看华熙生物是否能把准市场脉搏,再次拿出市场真正需要且过硬的产品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