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音乐:心归处 赵迎

聆听作品《心归处》赵迎的演唱,像是把莫高窟的风沙、壁画与守护者的心跳,都揉进了声带的振颤里。当“一条路,风为衣”的第一个音符迸出,我们仿佛被一下子拽进鸣沙山的暮色里。他的歌唱里既饱含着历经风沙打磨的坚韧,又藏匿着远古文明传承的温热,每一字都在宣泄“信念”的情感力量,每一句又在雕刻“守护”的声纹模样。

有别于《风中的行者》的决绝与恢弘、《成都好巴适》的惬意与自足,在《心归处》里的赵迎,俨然是一位用心灵护佑洞窟、用眼眸扫描壁画、用心跳唤醒雕塑的禅修高人,在大敦煌、在莫高窟、在红尘里、在烟火中思量很久之后的款款而谈,平静叙说。

主歌:用气息修筑“心”的情感堤坝

在主歌的铺陈中赵迎的气声处理堪称精妙。他摒弃了普通演唱者声情并茂、先声夺人的那种故作姿态,仿佛是一位历经磨难的智者在平静地回望过往。自然流淌的每一个发音,恰如一粒粒沙、一缕缕风一样普通,但经他的气息驾驭着旋律线,裹挟着辽远感从喉头漫出,随即便让“沙”有了可辨识的多维情感形象,让“风”有了可触摸的流动情感质地。在他冷静收敛的气息中,仿佛能听见守窟人正穿行在戈壁风沙中,衣袂猎猎作响的动态和护窟人正攀爬于壁画雕像间,笔触无声划过的静态。“信念是脊梁”的咬字音色从虚转实的瞬间,恰似脊梁挺起身姿的力度,把“漂泊”与“坚守”的张力,都写真在时空的呼吸里。在主歌的两次演唱里,他并没有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精心设计每一个细微的层次变化:初遇敦煌时声音里的欣喜、对话壁画时情愫里的熟稔、守护莫高时眼眸里的眷恋。

副歌:让“归处”在抑而不扬中显影

进入副歌,赵迎并没有落入一般歌唱的俗套:激情饱满且拉满峰值,而是依旧用隐忍的、克制的、收敛的、平静的气息和声线安静地进入、温情地演绎。从副歌第一段过渡到副歌第二段时,更没有听到普通歌手在演唱歌曲高潮时的那种歇斯底里和情不自禁。我们惊异地发现他居然还是不动声色、从容不迫,一副冷眼旁观人世间的态势,不禁让人佩服他的非凡定力和深厚修养。

而随着伴唱女高音演唱的恰如天边飘来的天籁之音过后,我们又一次被赵迎闪了一下腰。因为赵迎的感情包依然没有爆裂。我们感受到的是微微加温的依旧操控自如的情绪和一丝丝暗潮汹涌之下略略漾起的涟漪。只是在临近结尾时那个长音2对应的“远方”一词里,我们感受到了不可抑制的爆发力隐隐袭来,我们暗暗窃喜地以为终于可以酣畅淋漓地美美过一下耳瘾了,不料,随着“也在心上”的到来,赵迎又华丽转身般地用令人惊讶的控制力回归了平静的气息和声线。只是把最后的一个字“上”做了渐强处理,绚烂辉煌地结束了演唱。

原来高手的高潮可以抑而不扬、只用七分力道居然也能同样酿就别人用十二分力道也无法企及的酣畅淋漓的听觉效果。

特色:把敦煌符号融入技巧

颤音如飞天的水袖轻摆,把壁画的飘逸从静态文字里唤醒;

装饰音藏着敦煌的灵魂,仙人般灵动,倏然而至又倏忽隐去;

滑音如壁画线条般流畅、艳丽、令人过耳不忘;

气声自带混响,像是鸣沙山的风穿过洞窟的回响;

拖腔带着岁月的虚无感,声音在“有”与“无”之间游移,暗合莫高窟“刹那即永恒”的哲思。

赵迎的演唱,从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竭尽所能让声音成为“守护”的载体:风沙的粗粝、壁画的灵动、守窟人的温度,都在呼吸与咬字间自然流淌。在他的歌声里,仿佛把“爱”具象成丈量山高水长的标尺,每一个音符都透着“择一事终一生”的笃定。当最后一个音符消弭在“远方也在心上”的留白里唤起冬不拉的深情弹奏时,听者终于明白:所谓“心归处”,不过是一群人把生命活成了文明的回声,而这歌声,正是回声里最动人的那些注脚。(文/久鸣)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