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的冷暖,从来不是单一温度。当政策调整、行业出清与资本热情交织在一起,什么样的公司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8月26日,复星医药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或许提供了一些线索。
上半年,公司营收195.14亿元,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经营性现金流达21.34亿元,同比增长11.9%。
真正让市场留意的是其2025年二季度表现:归母扣非净利润单季实现5.5亿元,环比增长34.15%,经营提效和战略聚焦初见成效。
拆解复星医药的增长逻辑,两条主线清晰可见。一方面是创新产品的陆续落地与快速放量,另一方面是全球化运营能力的持续深化。
而履职已满四个月的董事长陈玉卿,也进一步明确了复星医药接下来的三大战略重心:坚持创新引领、推进深度国际化,并积极拥抱AI,为企业穿越周期注入了更强的确定性。
创新药收入稳步提高,构建高价值管线组合
创新,始终是医药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底气。
财报显示,上半年,复星医药创新药品收入超过43亿元,同比增长14.26%,占制药业务收入32%,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5.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分别营收19.55亿元、35.92亿元,进一步夯实了业绩基本盘。
复星医药当前重点布局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领域,已构建起高价值药物研发管线组合,同时拓展慢病和神经疾病领域。
上半年,复星医药迎来密集收获期,共有4个创新药品共5项适应症、57个仿制药品种获批上市:
2月,全新机制降磷First-in-class创新药万缇乐(盐酸替那帕诺片)在中国获批,为慢性肾病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5月底,首个自研小分子创新药复迈宁(芦沃美替尼片)获批,填补了罕见病肿瘤治疗空白。
同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小分子CDK4/6抑制剂复妥宁(枸橼酸伏维西利胶囊)获批,进一步丰富乳腺癌治疗产品组合;
此外,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抗PD-1单抗),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上市许可申请(MAA)获得欧盟委员会(EC)的批准,成为首个欧盟批准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治疗的抗PD-1单抗。
这份成绩背后,是复星医药清晰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平台建设。其中,复宏汉霖聚焦抗体与ADC领域,全球研发中心聚焦小分子,主攻临床开发与国际化项目推进,复星凯特则专注于细胞治疗这一前沿赛道,三大平台各司其职、协同互补,形成了覆盖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四大关键技术路线的创新技术平台。
研发投入的厚度更支撑了创新的高度。仅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便达到25.84亿元,其中制药板块研发投入22.95亿元,占制药收入16.51%。
这一比例放眼医药行业属于领先水平,也印证了企业对创新的长期主义态度——
医药行业流传的“双十定律”,即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注定了创新药赛道是“少数人”的长跑,而复星医药显然已在这场竞赛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全球化运营深耕,“主流市场+新兴市场”双向布局
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政策调控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国际化已成为头部药企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必然选择。
而复星医药率先布局海外市场,进入并经过多年深耕,在创新研发、许可引进、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等多维度践行国际化战略,并已主要覆盖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今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海外营收54.78亿元人民币,占营收比28.07%。目前,复星医药已构建起覆盖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的成熟商业化体系,海外商业化团队规模超1000人,制药业务已深度覆盖美国、非洲等市场,并稳步向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拓展,形成了“主流市场+新兴市场”双向发展的格局。
在媒体沟通会上,陈玉卿也进一步明确了复星医药深化国际化的两大核心方向。
“在欧美日等主流市场,建立自主的产业能力和商业化能力是关键。”陈玉卿表示,“这些能力的背后,必须有好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来支撑。”
对于新兴市场,包括中东、东南亚、南美等,陈玉卿认为这些区域“小而美,很有潜力和爆发力”。
他提到,公司将通过合作与本地化注册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创新药产品在这些区域落地。比如非洲市场聚焦仿制药的刚需需求,中东市场则瞄准创新药的增长潜力,通过差异化布局捕捉新兴市场红利。
战略定力:创新、国际化、数智化AI一个都不能少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履新董事长之后,陈玉卿再度明确了复星医药的战略方向。他用几个字概括:创新引领、深度国际化、积极拥抱AI。
尽管战略方向延续此前的“4IN”(创新、国际化、整合、智能化),但他明确表示,将在执行速度和质量上进一步提速。
尤其是在AI布局上,复星医药早前被福布斯列为中国AI落地十大案例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医药企业。
复星医药用AI不局限在单一环节,而是靠自主研发加外部合作,在药物研发、医学影像、精准医疗等领域布局,还在营销、客户服务、智能办公上推进AI应用,以此提质增效、提升管理效率。
除了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复星医药也在通过梳理、调整自身资产,剥离非核心业务,为集中精力聚焦核心战略“减负”。
上半年,复星医药陆续退出和睦家部分股权、美国自然阳光等,回笼现金超20亿元。陈玉卿表示,后续也会持续推进非战略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
此外,面对医药行业政策调整与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陈玉卿强调,“我们要顺应政策引导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不断迭代创新产品,拓展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布局能力,这是我们应对行业变化最积极有效的举措。”
结语
从创新药收入增长,到全球化合作深化,从非核心资产退出,到AI全面赋能,复星医药正用行动践行着创新和国际化这一以贯之的方向。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医药市场中,这样一种坚定和延续,或许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稀缺的竞争力。
•END•

易简财经
易简财经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