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战记忆

夜打东村:白云山下的突袭

东村位于巩义市西村镇,一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这个位于嵩山余脉白云山下的村落,因为旅游博主发布的地坑院而逐渐被外人所熟识。殊不知,在81年前,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曾在这里发生……

1944年12月1日夜,八路军在巩县南部的西村镇东村发动一场决定性的突袭。此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姚云亭与日寇勾结、妄图反共的阴谋,也在豫西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战前危局: 

东村暗流涌动

东村,位于西村镇南部白云山脚下,村东南依山,西面大道通县城,进可攻、退可守。国民党地方武装早在此处修筑寨墙,屯兵备战。国民党自卫团团长姚云亭,更兼任县长,是巩县顽军势力最大、最顽固的一股。

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初入巩县之时,遵循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派地方工作队队长范惠前往东村,试图劝说姚云亭部联合抗日。姚云亭虽在会面时口头应允,面上堆笑,眼神却狠毒。不久,姚云亭反口,不仅拒不见八路军,更将司令部由姜沟迁至东村,加固工事,妄图顽抗到底。

嵩山工委和支队党委敏锐察觉到危险。为了粉碎敌人阴谋、确保根据地安全,决定“打蛇打七寸”,首先拔掉东村这颗“钉子”。作战命令下达,部队迅速展开准备。

探路侦察:

单刀赴会摸清敌情

突袭之前,必须摸清敌情。巩县独立团副团长徐自强,受命深入虎穴,执行一项九死一生的侦察任务。

11月27日,天色阴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徐自强带领一个中队来到东村寨门,自称奉命前往鲁庄迎接黄河北过来的部队,请求面见姚云亭。寨门哨兵虽警惕重重,终因不敢轻视皮定均司令的名声,允许徐自强单人入寨。

司令部内,地图铺陈案上。姚云亭疑虑重重,却不敢翻脸。徐自强神态从容,表面寒暄,暗中观察寨墙高低、火力布点、射界死角,连梯口与暗堡位置也一一记下。离开司令部后,他在雪地上迅速绘制简图,为突袭部署提供了第一手情报。

雪夜突击:

喊杀声撕裂风雪

12月1日夜,雪愈下愈大。天地间银装素裹,寒风如刀。三团团长钟发生和副团长徐自强率部出发,悄无声息地向东村逼近。

行军途中,战士们将棉衣反穿,白面朝外,在夜色中宛若银龙滑行。积雪深至脚踝,呼出的热气凝成冰霜,打在眉毛和睫毛上。队伍不发一声,唯有雪地上轻微的“咯吱”声伴随前行。

凌晨时分,部队已抵达村口。三团两个连队首先攀上白云山制高点,突袭并俘获山头警戒班。另一部分部队迅速卡断东村大桥,切断敌人退路。突击队员悄然搭梯越墙,守寨的六名哨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生擒。东寨门应声而开。

迫击炮轰鸣,手榴弹接连爆炸,火光映亮白雪。喊杀声震裂夜空,八路军战士蜂拥而入,展开巷战。敌人猝不及防,有的披着大衣就跑,有的来不及穿裤子,跪地求饶。姚云亭更是仓皇逃窜,带着几个亲信抄小路逃离。寨内敌军200余人,大部分被俘。

厮杀间,雪被鲜血染红。火光与雪光交织,战士们在断墙残垣间闪转腾挪,枪声、爆炸声、呐喊声交织成一曲悲壮的战歌。

拂晓余晖:

信仰刻进白云山

天亮时,寒风吹散乌云,东方燃起朝霞。战士们整队踏雪,奔赴新的战场。东村静默,只余硝烟和血迹。

这场战斗,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寇的阴谋,稳定了豫西抗日根据地,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更重要的,是用热血和牺牲,筑起民族生死不屈的信念。

如今,80余年过去,白云山脚下的东村已是一片安宁。但那一夜的风雪、火光与喊杀声,仍镌刻在历史深处,提醒着后人:和平来之不易,信仰不容遗忘。

郑报全媒体记者 谢庆 通讯员 王景亚 王宏治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