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抗战记忆
热血男儿张漫萍
在豫西抗战的烽火岁月里,张漫萍的身影,是无数热血好男儿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缩影。从北平学生运动的先锋,到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拓者,再到新四军的铁血战士,他将37年的人生,熔铸于抗日救亡的伟大征程,用忠诚与热血诠释了“好男儿” 的担当与风骨。
少年立志
从苦难中觉醒的爱国青年
张漫萍原名张复礼,1910年出生于荥阳县五龙寨村,中学时期,曾参加学运。在洛阳第四师范读书时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求学期间,张漫萍接触到《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开始明白,只有推翻压迫、团结民众,才能救中国于危亡。他曾在房中的墙壁上写下“大丈夫马革裹尸,行仁事人间时雨。义侠心抱打不平,好男儿忠贞国事”的豪迈诗句。
1929年,他考入北平民国大学,积极参与学生运动,组织同学上街游行。他为自己改名“漫萍”,取“随革命浪潮四海为家”之意——这不仅是名字的更迭,更是一份以身许国的誓言。
铁骨铮铮
狱火淬炼的共产党员
“九一八”事变后,正在北平大学读书的张漫萍,眼见国难当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游行示威。有一天,他在散发传单时被警察逮捕,后被关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和薄一波、杨献珍、刘子久、董天知、刘聚奎等在同一个监狱。
这座监狱是敌人迫害革命者的 “地狱”,酷刑每天都在上演,不少同志在折磨中倒下,但张漫萍却始终挺直脊梁。敌人对他说:“只要写份悔过书,立马放你出去。”他却冷笑着回怼:“我抗日无罪,救国无过,何悔之有?”
在狱中,张漫萍没有放弃斗争。他在薄一波、杨献珍等同志领导下,参与秘密党支部的工作,用暗号与难友传递消息,组织大家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还通过绝食抗议敌人的虐待。1932 年冬,经党支部批准,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支部同志说:“从今往后,我的命就是党的,只要能救国,粉身碎骨也不怕。”1936年9月,张漫萍和薄一波、杨献珍、刘子久、董天知等同志由组织营救出狱。
1937年10月,张漫萍担任开封市委书记。1938年春担任西华中心县委书记。同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这期间,漫萍又回到了荥阳。河南省委决定成立郑密荥工委,隶属豫西特委。张漫萍任郑密荥工委书记,负责青年救国团的工作。张漫萍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方面的力量,他在荥阳中学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以荥阳中学为基础,团结地方开明人士,组成统一战线,促进荥阳地区救亡活动的开展;成立了武装团队,任政训员;在荥阳南部山区成立了农会、青年会、读书会,同时成立了文化界抗日协会,利用合法的斗争形式进行斗争。
三年时间内,张漫萍在开封、通许、西华、荥阳等地以教书为掩护,走村串户,用通俗的语言给农民讲 “为什么要抗日”“共产党是为谁办事”,还教大家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不少青年受他感召,纷纷加入抗日队伍,豫西敌后抗日的火种,在他的奔走中逐渐燎原。
热血铸魂
豫皖苏边区的抗日勇士
1939年秋,根据豫西特委的决定,张漫萍离开荥阳,到新四军四师彭雪枫的部队工作,担任第二总队第一营营长。从地方工作者到军队指挥员,他从零学起,白天跟着老兵练射击、学战术,晚上挑灯研读《论持久战》,很快成长为一名能打仗、善打仗的营级干部。
除了战场杀敌,张漫萍还擅长发动群众。1943年5月,他到泗(县)五(河)灵(璧)凤(阳)县任县委宣传部长,在此期间,他组织农救会、妇救会,带领群众开展 “破路运动”——白天破坏日军的公路、铁路,晚上到敌占区贴标语、散传单,让日军陷入 “人民战争” 的汪洋。
1947年七八月间,张漫萍在安徽固镇开展工作时,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说出党组织的秘密,他却始终咬牙不语,最后被凶残的敌人杀害。这位热血好男儿,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誓言。
2020年9月11日,张漫萍纪念广场暨张漫萍雕像揭幕仪式在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五里村举行,张漫萍纪念馆同时开放,成为对青少年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刘仪 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