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楚水

记不清N次,还是N+?次了,大概每月上旬,或下旬都会准时收到天然的蜂蜜和蜜王浆。养蜂人是个小伙子,曾和小平兄来过我这一次。记得小平兄说让楚老师也尝尝你的蜂蜜:

“好!一定让楚老师知道什么是纯天然,什么是最好的蜂蜜~~”

小伙子满口应允,十分爽快。当时认为只是简单应酬,并没在意,以至于现在都还不知这位仁兄的尊姓大名。然而就两天后,就收到了快递,冰块包裹着两盒蜂王浆和一瓶蜂蜜。当时,仍认为是简单的礼貌,也没太在意。谁知道一寄就N年N月N+?次,让人心存感激。

蜂蜜在我小时候,大概也就只喝过两次蜂蜜水。十里八乡只有城南庄上庄村,山沟里的大舅家养了三、四箱蜂。蜂蜜在我们老家也只有枣花蜂和槐花蜂,所以弥足珍贵。杏花,梨花,桃花漫山遍野,却从来没有听说杏花梨花桃花蜂。命如桃花,可能也许是桃花没有蜜汁供蜜蜂去采,才有红颜薄命之说。不知蜜蜂能活多久,是不是冬眠?多年以来,总觉得养蜂是一门技术性繁杂的活计,非常人能够为之。

蜂王浆小时候更是没有听说过,只知道一箱蜜蜂中有一只蜂王,蜂王长得究竟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据说,蜂王若是牺牲了,这一整箱蜜蜂会烟消云散,或呜呼哀哉,不复存在。所以,蜂王更是珍贵之弥足珍贵。不知道蜂王浆是蜂王酿的蜂蜜,还是蜂蜜为蜂王酿的蜜,总之更是弥足珍贵之珍贵,长期食用,极益于身体健康。小平兄六十耳顺之年,喜得三子就是例证之一。所以,运输需要冰块,保存需要放在冰箱恒温,才能保持功效。

老楚同志除了每日为文之外,凡事总不能持之以恒,饮食也是这样,总是断断续续。三个月前保姆见冰箱中的许多蜂王浆,建议每天早晚按时服用,才开始坚持。三个月下来,顿感神清气爽了许多,特别是每年一年一度十分难受夏天热感冒,今年也没见踪影。百病不侵,百毒不入,秋感昌,冬感昌也不会近身,就有蜂王浆的功劳。就在担心,蜂王浆还有没有之际,今天又收到了这位仁兄寄来的蜂王浆。一个人如斯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实在让人感动,于是,拨通了说明书上的电话:

“~我是楚水,小平老师的朋友,又收到了你的蜂王浆,想~,想给你们写幅字~”

--其实,那时己经写好一篆字:蜜,总觉得不够完美,难以陋以示人。而对方恳切的回答,又坚定了信心。真实,就像这每月准时寄来的蜂王浆,最让人感动的坚守与坚持,寻蜂人生自然甜,最甜之处情最真!

谢谢你!一诺千金的好兄弟,至今仍然不知道名字的好兄弟,情义无价,唯善是真,等你中秋来,遍插茱萸,一醉方休。

附∴:解读楚水《寻蜜人生自然甜》

这是一篇情感真挚、意蕴深长的散文。我们来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细致的分析。

一、 总体评价

文章以“蜂蜜”和“蜂王浆”为线索,通过一段持续数年、不求回报的赠予,歌颂了人世间“一诺千金”的真挚情义。作者将个人的生活体验、童年记忆、对养蜂的遐想与当下的感激之情巧妙融合,语言质朴而富有文人气,情感层层递进,最终升华至对“诚信”与“善心”这一人生真谛的礼赞。

二、 主题思想

1. 核心主题:一诺千金的情义之美。文章的核心是那位不知名的养蜂人。他因为朋友(小平兄)的一句嘱托,便数年如一日地准时寄送蜂蜜,不求名利,甚至连名字都未曾被记住。这种行为超越了普通的礼节和交易,成为一种纯粹的、坚守承诺的象征。

2. 次要主题:对“纯真”与“自然”的向往。标题“寻蜜人生自然甜”点出了这一点。蜂蜜象征着自然的馈赠,而养蜂人“寻蜜”的人生,在作者看来是简单、纯粹而甜蜜的。这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功利形成对比。

3. 深层感悟:唯善是真。文章结尾点明“情义无价,唯善是真”。作者从这件小事中感悟到,人生最珍贵的不是物质,而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善良和由此产生的真挚情义。

三、 艺术特色

1. 线索清晰,结构巧妙:

明线:蜂蜜与蜂王浆的“寄送-接收-品尝-感激”。

暗线:作者情感的“不在意-心存感激-亲身受益-深受感动-决心回报”。

文章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情及理,结构自然流畅,层层深入。

2. 语言风格独特:

文白相间,富有韵味:如“弥足珍贵”、“烟消云散”、“呜呼哀哉”、“六十耳顺之年”等文言词汇的运用,符合“楚水”作为文人的身份,使文章雅致而不晦涩。

口语化表达,亲切自然:如“老楚同志”、“好兄弟”、“一醉方休”等,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可信。

符号的巧妙运用:开头的“~V~”和文中的“~∽~”,形似蜜蜂飞舞的轨迹,又像是声波的可视化,充满童趣和亲切感,极具个人风格。

3. 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去的“珍贵”与现在的“易得”:童年时蜂蜜极其稀有,只喝过两次,与现在每月准时收到形成对比,突出情谊之厚。

最初的“不在意”与后来的“深受感动”:突出了养蜂人行为的持久和真诚,非一时客套。

身体的“病恙”与服用后的“神清气爽”:用具体效果证明了蜂王浆之好,也侧面印证了养蜂人的“纯天然”承诺真实不虚。

4. 联想与升华:

由蜂蜜的珍贵联想到童年记忆,丰富了文章内容。

由各种花蜜联想到“红颜薄命”(桃花无蜜),体现了文人的思绪翩跹。

由蜂王浆的功效联想到朋友“六十得子”的例证,生动而有趣。

最终将所有联想收束到对“情义”和“诚信”的赞美上,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四、 人物形象分析

1. 养蜂人(小伙子):

他是未曾正面出场的主角。形象通过语言(“满口应允,十分爽快”)和行为(持续寄送、用冰块保鲜)来塑造。

他是一个“一诺千金”的化身,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诚信”、“朴实”、“厚道”的品质。他“至今不知其名”,反而使其形象更具象征性和普遍性。

2. 作者(“我”,楚水):

一个感性、念旧、富有文人气的形象。

开始时有着文人的“清高”和“疏离”(不太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真诚所融化,变得主动(打电话、想赠字)、感激,最终情感喷薄而出。他的情感变化是文章推进的动力。

3. 小平兄:

一个起到桥梁作用的配角。他的引荐和嘱托是这段情谊的开始,他的“六十得子”也成为证明产品功效的生动案例。

五、 情感分析

文章的情感真挚而浓烈,是典型的“先抑后扬”。

起:平淡,甚至有些不在意。

承:开始“心存感激”,但仍是接收者的姿态。

转:亲身受益后,情感加深,并开始“担心”断供,说明已从“礼物”本身感受到了背后的“情义”。

合:再次准时收到,情感达到高潮,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通过“赠字”、“邀醉”来表达。最终汇成一句“谢谢你!好兄弟”,简单直接,却力重千钧。

《寻蜜人生自然甜》是一篇精巧的现代散文。它通过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挖掘出了深刻的人性之美。文章成功地将叙事、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用质朴而雅致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诚信的养蜂人形象,并表达了作者对真挚情义的无比珍视和赞美。它告诉我们,最甜的不是蜂蜜,而是那份蕴含在坚持与守诺中的真情实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