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界人士曾跟我探讨过一个问题:“在当前这样一个草根主播炙手可热的时代,你认为专业音乐学习的意义何在?”我说:“在于艺术的个性化培养、技术的活学与活用、造就行业典范人才”。
当琴房里回荡着孤独的音符,当莘莘学子们无数的宝贵光阴在练琴和练声曲中流逝,我们不得不追问:若这些倾注心血的“所学”最终未能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所用”,岂不是对生命能量的浪费?学习的真谛,恰在于打破“学”与“用”之间的壁垒、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让艺术回归生活,照亮生命。
在音乐教育中,艺术的个性化培养倡导的是一种深入理解音乐本质、发展批判性思维和保持自我特点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精湛的技巧,理解音乐理论与其历史脉络,最终通过具有逻辑性的独立探索,而拥有表达自我、诠释内心世界的音乐创作与表演能力。若学生苦练十年古典钢琴曲却只会机械复制,而无法在音乐中注入自己的思考与情感,这种“独立”便是不完整的。老师与家长应引导学生学会追问自己:“我为何而演奏?音乐于我意味着什么?”这是活学活用的起点。
音乐绝非锁在琴谱中的符号,其价值在于沟通与共鸣。活学活用意味着学生能用音乐慰藉自己和他人的心灵,能用原创旋律记录成长的悸动,能在社会活动中用音乐娱己悦人,甚至能将音乐素养转化为理解复杂情感、提升审美品味的生活智慧。一个能在自己和周围人心情低落时即兴弹奏一曲的学生,远比仅能考取十级证书却视演奏为负担,更贴近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技能一旦融入生命的脉络,便成为滋养人生的活水。
最终,音乐学习的更高使命是“造就行业典范人才”。音乐创作能够天然地塑造人的同理心、提升协作精神与文化理解能力——这些是社会公民的核心品质。乐队合作当中的倾听与配合、责任与操守,都是在艺术中淬炼的公民素养。当学生用音乐参与演出活动、服务社会大众时,他们便超越了“技匠”,成为用音乐艺术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正能量。
若音乐教育止于艺考分数、考级证书和比赛奖杯,若学生眼中的光芒在日复一日的机械练习中逐渐熄灭,那便是教育价值观的迷失。老师和家长需共同反思:我们是在培养一台精密却无心的“演唱或演奏机器”,还是在孕育一个真正能够理解音乐、能用艺术丰盈生命的人?当所学未能点燃所用的火花,那些付出的时间与心血,便成了最令人惋惜的沉没成本。唯有让音乐回归“用”的本质,让它成为与自我和他人之间表达、沟通、服务与创造的载体,音乐教育才能真正点亮自己的生命,让每一个音符都能在世界这个回音谷中听见它的回响。(文/赵迎)
作者简介
赵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成都市文联签约中青年艺术家。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提名奖及西南地区优秀歌手奖,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金慧奖”最佳创意作品奖,四川省文联首届“百家推优工程”优秀文艺家奖。先后担任成都乐圣音乐工作室艺术总监,西南交通大学竺可桢书院美育导师、成都市“乐动蓉城”文艺工作室文艺导师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思想与艺术内涵的教学研究、音乐创作、舞台表演、评论传播等工作。代表作品有:《易经序曲》《心密码》《风中的行者》《成都印象》《成都好巴适》。

音乐之旅
音乐之旅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