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处暑了,饭后漫步报社枫树林,叶子开始变红,风已经有了秋天的味道,云也不焦虑飘向何方。自然在教我们如何既热烈又从容地存在——允许玉米默默鼓起颗粒,允许蝉鸣渐次收起锣钹,允许自己在树影间游手好闲。万物皆有时辰,何必追赶潮汐。继续写周记。

“狗血新闻”然后呢?2023年12月31日晚,女子俞某在家中卧室休息,其丈夫外出。凌晨2时许,李某某采用推门入室的方式非法侵入俞某家中,发现俞某在二楼卧室内休息,遂采用含有七氟烷、异氟烷的黑布麻醉俞某,并静脉抽血。后俞某丈夫返回家中发现李某某,遂使用水壶砸李某某,后李某某逃离现场。这是某媒体从裁判文书网上搞到的新闻,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该案件二审判决书,李某某犯非法侵入住宅罪,维持有期徒刑二年的原判。李某某供述,“就喜欢跑别人家里,通过这种紧张感缓解一下压力”。这新闻真够狗血的,瓜不小,但媒体不能只渲染猎奇、制造激烈情绪,是否应该抛“瓜”引玉,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让事件更清晰、信息更全面,让读者通过案例更涨知识、更懂法律,更好地经营生活。

人民日报关注身边小事。8月18日《人民日报》7版“读者来信”版面刊登了辽宁抚顺市民刘女士的来信“施工导致路面塌陷积水”(如图):我住在辽宁抚顺市顺城区,每天都会路过葛布后街与葛山路交会的路口。今年春天,附近道路施工,施工结束后,路面出现多处塌陷,形成大坑,影响居民出行。最近经常下雨,加上不知是不是施工挖坏了哪个管道,持续有水渗漏,导致坑里一直留有积水(见图),时间长了甚至成了臭水。希望有关部门尽早修整路面,并关注施工单位完工后的恢复情况,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群众无小事,人民日报开门办报、让“鸡毛蒜皮”小事登上报纸,敬佩。

视频是卡脖子的高端技术吗?开集团会,不少部门都说缺视频,缺能拍能剪的人,好些新闻只能停留在文字形式上。一个感受,视频好像是卡脖子的高端芯片技术,得从美国进口一样。其实,这就是转型不到位,融合不到位。在传统纸媒垄断的时代,文字是主导,有些记者无需去现场,听从爆料人转述就可以写得绘声绘色,比现场还有现场感。如今不行了,大家的阅读习惯在改变,无视频不传播。转型视频这个事儿,首先需要考核指挥棒发挥作用。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个标题我喜欢。《就到此为止吧,再热就不礼貌了》,8月19日出伏,“无锡发布”这个气象新闻标题,打破常规,情绪价值拉满。评论区也是叽叽喳喳的:小布,你真是我们的最强嘴替--这标题,必须给10000分!后羿的电话到底要到没有啊……现在不少人看新闻,其实更爱看下面的评论区,网友七嘴八舌比新闻更有意思。有的稿子评论区成了无人区,如何引导网友留言互动,让评论区热闹起来,考验编辑功底。

89岁的钟南山每天怎么过。钟南山在人民日报副刊版撰文《人的一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如今我已年届九十,但还不觉得自己老。早上7点起床,工作到12点半,午休一会儿,下午3点接着工作,晚饭后再工作两小时,11点睡觉。主要的临床是搞大查房,就是全国多家医院联合一块看疑难病。也阅读一些最新的医学期刊,不要局限于实验室,多看看国际新闻,拓宽自己的视野。另外,抽空在室内跑步、划船、举重,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是我最好的休息。真正的变老,是不想学习新东西了。”

这周河南最高兴的事,客场点球大战击败成都蓉城,河南足球第一次踢进足协杯决赛,干杯酒祖杜康!其实,踢球这件事能教会人很多东西,排兵布阵,临场指挥,团队配合,意志力,缺一不可,干工作也一样。

人间事没有一蹴而就的,耐心倒脚,循序渐进,在压力下保持冷静,通过信任与合作稳住阵脚,以广阔的视野寻找致命一击。正如卡夫卡所言,“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