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鲍贤伦、陈阳静无疑是当代简牍创作两个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在年龄上分属两代,但在简牍创作谱系归属上又跨越代际而共属一代,具有共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鲍、陈两家在秦简与汉简的开掘与个性发挥上,皆表现出卓荦的创造性,这是无或疑焉的。鲍贤伦对秦简的揭橥,使他避开了汉隶的惯常书写模式,而开辟出隶书创作的个人疆域。就对秦简的独诣性探研这一点来说,鲍贤伦无疑占据了当代隶书创作的一个制高点,而使他的隶书创作在当代隶书领域大发异彩,一时独步;陈阳静在当代汉简创作领域后出转精,他几乎在秦简、东西两汉简不同地域与时间形态的简牍创作上自由采撷与转换,而以《急就章》为中心文本,达到汉简创作的高度。相较而言,鲍、陈两家简牍创作,皆以古法为端的,其对秦汉简牍的孜孜砥砺皆显超时辈。两家以古法标举高古,进而以风格化为旨归,此又颉颃时流者。当代书法同弊者,在于将古意与风格对立,以为引古法者必无风格,此又大谬不然者! 综观书史,每一代引动潮流而稳居书史者,终须入古。此当代书法所不得不求诸反思者。
鲍、陈两家简牍创作以古意入,而以风格立,自揭须眉:一归趋于拙肆浑穆,揭橥碑榜气象;一趋度于夭矫浪漫,标置草化韵度:各探灵苗各化成。
鲍贤伦近期创作似在谋求走出秦简樊篱,而开始进入一种自由综合探索的境地。因而面对其创作已很难确指其是秦简、汉隶,还是碑书。书家似在追求一种在综合日常自由书写所引致的对严整创作的超越。书家不想用一种创作概念来规范自己,而试图在创作上打破,重塑与自由挥洒,在一种下意识的有法中追寻无法的个性化书写。应该说,鲍贤伦在几十年的秦简、汉隶、简体小行书创作寻绎中完成了一种轮回与超越。他通过秦简超越了汉隶,又通过汉碑的典正朴茂转向简体小行书(内蕴碑隶与金农藁札意味)的自由烂漫。至此鲍贤伦从“我襟怀古”走向浪漫舒卷。陈阳静之于当代简牍创作的重要性则体现在,他对秦汉简牍多元审美风格的出色把握与对支撑简牍笔法的出众领悟与揭橥。这使他几乎可以自由地出入秦汉简牍多极风格而与古法相偕。同时,陈阳静对《急就章》文本的个性化诠释,凸显了汉简的草化旨趣,而将汉简与章草在创作观念上作了有效切分。随着陈阳静在汉简创作上所臻高度,紧承其后,他在创作上的进一步开启,则是汉晋笔法流变讨源中,由汉简下溯今草,实现“前帖学”的今草转换。这无疑是更具有挑战性的创作目标。
客观地看,当代汉简创作有可能是当代书法史对整个书史的特殊贡献。这个贡献竟如此广泛,它既勾连起当代书法对书法史最富创造力的一部分,又从笔法上与最古老的书法传统结合,并有效地改变了我们对清代碑学针对帖学的误读,同时还有力开辟与重启帖学寻源的努力。
姜寿田(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展览作品选刊
鲍贤伦
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74年起先后从徐伯清、姜澄清先生学习书法。近年来曾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杭州公望美术馆等处举办个展。现为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阳静
1984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南省书协主席团委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收藏推荐
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