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字写得极丑,而且腑内之回,还少写了一个口字,显然,是一个错字。晨无意中翻出1995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圖誌》:时年百岁老人画家朱屺瞻题写书名,国防部长张爱萍题签,爱国人士陈香梅为序。大16开本精装1080页,真实的记录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实为一部难得有价值史书。
多年以来,老楚同志有一不成文的习惯,每每购得一新书,总会涂鸦于扉页,写下某种心得与感受。始用签字笔或圆珠笔,偶尔也用毛笔。此书购之96年左右,此时,老楚同志正徘徊于未名湖畔,虽然己购笔墨,业己制印章,却未真正开始临碑写帖。古人云:无知者无畏,竟然敢于此书扉页涂鸦:抗日英魂 日月同辉。就像木匠皇帝朱由校题款《四书》,简直污染《四书》之雅格也。
三十多年前江苏昆山市徐惟嘉是一位书法家,当地多有人请其题写匾额。偶尔,路过某一自己题写的匾额,感觉差强人意,记得惟嘉市长说:
做梦自己花钱,都想将其重换新题写的。这种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劲头,委实为一种自我创新与突破精神,书法创作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
面对这陋不可睹,极感羞愧,甚至聊耻辱的这八个字,老楚同志沉思良久,怎么办?是继续存陋留丑,坦然面对,还是涂鸦以续,略较其污?毕竟二十年后,虽然自己的字仍不能称之为书法,但毕竟己经经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又看之不似的过程,错字也好,丑极也罢,毕竟再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故而,在原字好基础上,涂鸦以掩其陋,而为圖也,少一口字非故意而为,却有若非奋发圖强,自然会少一口饭也,奈何?
附∴:楚水《圖》之解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充满自省、幽默和书法思考的文字:
核心主题:
对过去拙劣书法的羞愧与反思,以及如何处理这份“历史遗留问题”所引发的关于书法艺术、自我成长与精神内涵的思考。
关键点分析:
1. “罪证”的发现与性质:
· 对象: 《抗日战争圖誌》扉页题字“抗日英魂 日月同辉”。
· 问题:极丑: 字迹本身水平低劣。
· 错字: “圖”字少写了一个“口”。
· “腑内之回”: 形象地描绘了字迹的笨拙、拘谨、不舒展(仿佛脏腑里的回旋,局促不畅)。
· “污染雅格”: 作者自认为丑陋的字迹玷污了这部珍贵史书的庄重感(类比朱由校题款《四书》)。
· 背景: 购于1996年左右,作者彼时刚接触笔墨印章,尚未系统学习书法,处于“无知者无畏”的初学阶段。
2. 当下的反应与情感:
· 强烈羞愧与耻辱感: “陋不可睹”、“极感羞愧”、“耻辱辱”。
· 反思与两难抉择:
选项一:存陋留丑,坦然面对。 承认这是成长过程中的真实痕迹,体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回归心态(接受过去的自己)。
选项二:涂鸦以续,略较其污。 利用现在的书写能力进行修改、覆盖或掩饰,以减轻视觉上的不堪。
3. 引发思考的参照物:徐惟嘉的故事
核心精神:苛求完美,精益求精,勇于自我否定与创新突破。 这是书法(乃至任何艺术创作)追求更高境界的核心动力。作者以此为标准衡量自己的旧作,更感羞愧。
4. 作者的最终抉择与哲理化解:
行动: 选择在“原字基础上,涂鸦以掩其陋”。
对错字的独特解读:
承认非故意: “少一口字非故意而为”。
赋予哲理意义: “却有若非奋发圖强,自然会少一口饭也”。
核心解读: 将无心之失(少写“口”)升华为一种警示和隐喻——不奋发图强(圖强),就会面临生存困境(少一口饭)。这恰恰与《抗日战争图志》的主题(民族图存、奋发抗争)以及题词内容(英魂不朽)在精神内核上形成了深刻的呼应。
“精神上的回归”: 这种解读和修补行为本身,超越了单纯追求字形美观的层面,达到了一种对历史、对民族精神、对自身成长历程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回归(新的“看山是山”)。
深层次含义:
1. 艺术成长的真实轨迹: 文字生动展现了书法学习者的必经之路——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涂鸦”,到见识提升后的羞愧,再到技法有所进步后的反思与抉择。这个过程充满了自省与矛盾。
2. “瑕疵”的价值: 作者最终没有选择彻底抹去或完全覆盖(可能是技术难度或破坏书页),而是选择了一种带有“修补”意味的处理,并赋予错字以深刻含义。这暗示了:
接受不完美: 成长痕迹有其历史价值,完全否定过去并非唯一答案。
化“陋”为“悟”: 艺术和人生中的“错误”或“瑕疵”,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智慧的解读,可以转化为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部分。那个少了一“口”的“圖”,反而成为了点睛之笔,承载了超越字形的厚重内涵。
3. 书法的精神性: 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精神的载体。徐惟嘉追求的是技艺的完美境界,而老楚同志在处理旧作时,最终落脚点在于精神内涵的契合与升华。错字的“补救”过程,变成了对抗日战争精神(图强)以及个人成长感悟的一次深刻诠释。
4. 幽默与自嘲的力量: 通篇文字虽然充满羞愧,但作者用“木匠皇帝”、“腑内之回”、“少一口饭”等生动甚至略带夸张的比喻,展现了一种豁达的自嘲精神,使得沉重的反思并不压抑,反而显得真诚而富有生活气息。
这段文字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技艺精进后,对早年“不堪入目”习作的深情回望与哲学思考。它超越了单纯对字迹美丑的评价,探讨了艺术成长、历史痕迹、自我接纳、瑕疵转化以及书法艺术中精神与形式的关系。作者最终选择用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修补并赋予错字深刻寓意)来处理这份“耻辱”,既体现了对书法技艺精益求精精神的向往(徐惟嘉),更完成了一次对历史、对民族精神、对自身艺术历程的独特“精神回归”。字虽“陋”,意已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