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砖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房器物,融合了历史、艺术与实用价值,其演变可从多个维度展开:

一、历史背景与发展

1. 汉代起源:厚葬风俗盛行,墓砖常饰有画像、吉祥纹样及纪年铭文(如“永寿三年”“建宁元年”)。后世发现此类砖质地细密,改制为砚,如“永和九年”砖砚,与王羲之《兰亭序》同年,颇具文人意趣。

2.材料选用:制好后还经过胡桃油漆过的澄浆漆砖瓦散落于荒野,这些砖瓦有着独特之处。《邺中记》云:“北齐起邺,南城屋瓦皆以胡桃油油之,光明不藓。筒瓦用在覆,故油其背;版瓦用在仰,故油其面。今或得其真者,当油处必有细纹,俗曰琴纹”,还有花曰锡花,传言当时以黄丹铅锡和泥,积岁久而锡花乃见。而且这些砖瓦上面还有着当时制作工匠的印记,有着千秋鸟万岁兽图案,非天保即兴和年号的精美古砖。

3. 魏晋南北朝佛教影响:寺院砖瓦多刻佛教符号或经文,如莲花纹、忍冬纹,此类砖砚兼具宗教与艺术内涵。

4. 唐宋文人雅玩:金石学兴起,文人如苏轼、米芾皆好收藏古砖,常题铭于砚侧,赋予其人文气息。宋人《砚笺》记载“以古砖为砚,质坚发墨”。

二、制作工艺解析

1. 选材:首选汉晋澄泥砖,因采用淘洗沉淀工艺,质地类唐宋澄泥砚,发墨如砥。唐代宫砖(如长安城砖)亦为佳材。

2. 改制步骤:a清理,剔除钙化层,保留原始包浆。b开砚堂,依据砖体厚度,浅挖墨堂,保留背面纹饰;砚池常依砖纹巧雕。c铭刻,文人题刻斋号、诗词,如清代阮元“积古斋”藏砖砚多镌考据文字

三、艺术与文化特征

1. 铭文价值:汉砖篆隶铭文记录地名、官职(如“左司空”“右军”),补史之阙。如“海内皆臣”砖印证秦汉集权。

2. 纹饰多样性:东汉画像砖砚可见车马出行、百戏场景;六朝砖砚多线刻瑞兽(青龙、天禄)。

3. 名家递藏:清代吴大澂《愙斋集古录》载藏砖砚数十方,吴昌硕、陈介祺等金石家亦参与题刻,提升学术价值。

四、鉴赏与辨伪要点

1. 材质鉴别:真品砖体断面呈深灰色,火候均匀;伪作常以新砖酸蚀作旧,质地疏松。

2. 包浆观察:自然形成的土锈层次分明,仿品包浆浮于表面。

3. 铭文风格:汉砖用篆隶,笔画方硬;宋以后楷书题刻需结合书风断代。

五、文化价值与影响

1.古砖砚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古砖砚有着不解之缘,如唐人元次山得到了“万岁”字的古砖琢为砚;宋人苏东坡留下了“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的赞叹;文豪欧阳修兴奋道:“我有铜雀方尺瓦” 。到了明代的宁王朱重九与清代的乾隆皇帝找不到真瓦时还进行仿作。这些都体现了古砖砚在文化传承和文人雅好方面的重要价值。

2.古砖砚体现了“以古为师”的金石学传统,清代朱彝尊《曝书亭集》载其以汉砖改砚,铭曰“缶庐主人写金石”。这类器物不仅是研墨工具,更是历史碎片与文人精神的载体。(图文/王敏善)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