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药店,同一种药,线上扫码下单仅需20元,线下柜台购买却要支付60余元。

这样“线下买贵”的经历,正在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困扰,《法治日报》调查发现,一些连锁药店的药品也存在类似价差。

不可否认,药品线上线下存在价格差别有现实原因,比如,线下药店需承担铺面租金、员工薪资、药品仓储等刚性成本,而线上渠道依托平台流量红利,甚至叠加促销补贴等手段,确实具备低价优势。

不过,药品不是普通的日用商品,作为民生刚需,巨大的价差已经触碰了市场公平与民生保障的双重底线。当前,绝大多数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但市场调节价绝非无边界自由定价。

当消费者对线下高价提出质疑时,药店仅以“平台有补贴”作为回应,这种避重就轻的选择性披露,只会让线上价格继续成为“看不见的秘密”。

现实中,线下购药的多为两类人,一类是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年人,一类是是突发疾病等不及线上配送的急症患者,在实体店买药,是近乎唯一的选择,所以也不能说“嫌贵可以换一家买”,离家近、方便是首选要素。

令人欣慰的是,监管层面已开始行动。近日,国家医保局部署专项行动,严肃核查定点药店“阴阳价格”问题,还有地方出台政策,要求同一定点药店的线下销售价格不应高于该药店通过网络售药平台展示价格的20%。

我们尊重市场定价规律,但不容忍信息垄断下的价格霸凌。不能让一部分消费者在“价格盲区”里默默吃亏,监管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对突破合理范畴的价差依法查处,药店也不应对其线上的低价遮遮掩掩。消费者也要学会用好各地医保部门推出的官方“药品比价”小程序,实时查询同一种药品在多家药店的价格,自主比对,自主选择。

唯有早一些破除药品“一店两价”的信息壁垒,才能让每一次关乎健康的消费,都成为一次安心的托付。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左海涛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