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象的章草《急就章》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其艺术风格融合了隶书的古朴与草书的流畅,展现了章草作为过渡字体的独特魅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艺术特征:
1.作者与版本:皇象为三国时期吴国书法家,被誉为“章草之祖”。《急就章》原为汉代史游编撰的识字教材,皇象所书版本成为后世章草典范,现存以明代“松江本”最为著名。
2.字体演变:章草是隶书向今草过渡的形态,皇象作品恰处这一转折点,既存隶意,又启草法。
二、艺术风格解析
1. 结构特征,严谨简省:字形方正为主,部分笔画简化(如“爲”字减少波磔),但仍保留隶书的横向取势。隶草交融,横画收笔处保留“雁尾”(如“之”字),但转折处已现草书使转(如“走之底”连笔)。
2. 笔画与用笔,波磔分明:隶书笔意显著,捺画与横画末端重按挑出,如“人”字捺脚。笔势连贯,笔断意连,字内呼应增强(如“書”字横画间的牵丝),但字间独立,未若今草连绵。
3. 章法与布局,行列有序:纵有行、横成列,字距均匀,体现实用性与规范性的结合。虚实相生;通过笔画粗细变化(如“急”字中部收紧)营造节奏感,整体庄重而不失灵动。
4. 气韵与节奏,沉着痛快:张怀瓘《书断》评其“朴质古情,沉着痛快”,笔力遒劲而节奏明快,如“就”字末笔迅疾出锋。
5.隶书遗韵,波磔变化:保留隶书典型笔法,横画末端波挑,捺脚呈“燕尾”状,如“右”“史”等字,但省去隶书“蚕头”,更显简练。
6.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起笔多用方折(如楷书),转折处则圆转流畅(如篆书),线条兼具隶书的凝重与草书的奔逸。例如“龙”“虎”等字的弧线圆润而筋骨内含,体现“沉著刚劲”之誉。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唐代李嗣真称其“朴质出于自然”,宋代黄伯思赞“皇象书《急就章》,妙绝古今” ,作为现存最早的章草系统化作品,《急就章》确立了章草的法度规范,被视为后世临习的经典。为后世学习章草的范本;其规范性亦为草书发展奠定基础。
四、对比与独特性
与索靖《月仪帖》对比:皇象更显古朴厚重,索靖则偏秀逸;前者重结构平衡,后者多欹侧变化。与今草区别:保留隶意波磔,字字独立,不同于今草的纵势连贯与简化。
五、争议与学术讨论
1.摹本真实性:松江本是否忠实原作存疑,部分学者认为其经唐宋人修饰,可能弱化原始风貌。
2.艺术性与实用性:有观点强调其教学功能导致程式化,亦有学者认为在规范中见个性。
结语:皇象《急就章》以隶为骨、以草为魂,在严谨法度中透出自然意趣,堪称章草艺术的巅峰。其不仅是字体演变的见证,更影响了后世对草书美学标准的构建,至今仍为书法研习的重要范本。(文/王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