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书论著作,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见解对后世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孙过庭对书法学习与创作过程中观察与模仿这两个重要环节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

“察”即观察、审视之意。书法创作中,对前人优秀作品的观察是学习的重要起点。“尚精”则强调观察时必须精细入微、一丝不苟。书法艺术的精髓往往蕴含在细微之处,如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结构的疏密、欹正,章法的布局等,只有通过精细的观察,才能真正领悟其奥妙。从笔法角度看,古代书法家们用笔千变万化。以王羲之为例,其行书《兰亭序》中,“永”字八法各具形态,每一笔的起笔、行笔、转折、收笔都精准而富有变化。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其笔画的粗细、轻重、快慢等细节,进而理解其用笔的精妙之处。在结构上,书法的结构之美也需通过精细观察来体会。颜真卿的楷书,其字形方正,但又在方正中蕴含着灵动。每个字的笔画分布、重心平衡、空间分割等都经过精心安排,只有深入观察,才能领悟其结构的严谨与巧妙。

“拟”即模仿、临摹之意。“贵似”强调模仿时要力求形神兼备,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书法学习中,模仿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可以学习其笔法、结构、章法等技巧,同时也能感悟其神韵和意境。形似是模仿的基础,要求模仿者在笔画形态、结构布局等方面尽可能接近原作。如临摹欧阳询的楷书,要力求做到笔画的长短、粗细、曲直等与原作一致,结构的疏密、欹正等也需准确把握。神似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模仿者不仅要模仿原作的外在形态,更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神韵。以米芾为例,他擅长临摹古人作品,其临摹的《蜀素帖》不仅在形态上与原作相似,更在神韵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充分展现了原作的气势和韵味。

“察之者尚精”与“拟之者贵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精细的观察是模仿的基础,只有通过精细的观察,才能准确把握原作的细节和神韵,从而为模仿提供准确的依据。而模仿则是观察的实践和检验,通过模仿可以将观察到的内容付诸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察之者尚精”与“拟之者贵似”也体现了书法学习的循序渐进过程。初学者在学习书法时,首先要通过精细的观察来了解书法的基本规律和技巧,然后通过模仿来实践和巩固所学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和模仿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从而逐渐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句话对书法创作与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首先要注重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前人优秀作品的笔法、结构、章法等细节,从中汲取营养。同时,要注重模仿,通过模仿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在模仿过程中,要力求形神兼备,不仅要模仿原作的外在形态,更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神韵。对于书法创作者而言,这句话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从自然和社会中汲取灵感,同时也要注重对前人优秀作品的学习和借鉴。在借鉴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将前人的技巧和神韵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孙过庭对书法学习与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通过对这句话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学习与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在今后的书法学习与创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这句话的指导意义,注重观察与模仿,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