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新区弘毅高中 李志霞
中牟新区雁鸣湖镇的朱固村,北依黄河大堤,南邻连霍高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朱固的萝卜已有百年的历史,个大皮薄,口感脆甜,有“朱固萝卜胜白梨”之说,宋元明清时代为贡品。除了萝卜,还盛产水果,尤其是朱固苹果,闻名遐迩。
赤日炎炎,我们驱车行走在黄河大堤上,放眼望去,在堤的南面就是一望无际的果园,苹果树、桃树等果树碧绿的叶子在微风轻轻的吹拂下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泛着层层涟漪。下车仔细观看,在绿叶的掩映之下,身着红褐色外衣的硕大果实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摇曳生姿,诉说着夏日最甜蜜的心事,粗大的枝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见证着无数个春与秋更迭的故事,也凝聚了辛勤种果人日日夜夜汗水的结晶。
情比金坚:从校园情侣到模范夫妻
在一处简易房搭就的简陋农舍里,我见到了的果农赵福泉。他和妻子白会平扎根农村三十多年,皮肤早已被被黄河滩强烈的紫外线灼成了大地的颜色,但是他憨厚的笑容里满是对现状的满足和对生活的感恩。
赵福泉出生于中牟县东漳乡(今雁鸣湖镇)朱固村,他的妻子白会平出生于中牟县万滩乡(今万滩镇)娄庄村,他们都是六零后。他和妻子在高中时代既是同窗,又是同桌。白会平性格活泼开朗,乐观豁达,赵福泉稳重内敛、温柔敦厚,二人性格互补、意气相投,在朝夕相伴中两人暗生情愫,高中毕业之后他们很快结了婚,至今37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他们俩当时是中牟县职业高中的第一届学生,学的就是农业,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结完婚之后夫妻俩学以致用,回到广阔的农村大显身手,在200多亩的黄河南岸搭房置灶,育林培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的这两句诗就是对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城市的霓虹与喧嚣,却有最纯净的星空与最动听的虫鸣。虽没有海誓山盟,但相互陪伴就是他们最长情的告白。夫妻二人志同道合、栉风沐雨几十载却甘之如饴,在“甜蜜”的事业里倾情演绎着现实版的《隐入尘烟》,他们的爱情纯净得如山间的清泉,如高山上的明月,又质朴得如田间地头的一草一木,如锅瓦灶台上的一粥一饭。
投身桑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赵福泉刚毕业就开始在家乡种地,当时他承包了十几亩薄地,在棉花田里套种西瓜,收入十分微薄。种了有七八年之久,他用所有的积蓄买了一辆大卡车,从1995年开始跑运输,很辛苦又不挣钱,坚持五六年之后,他在2001年又开始承包土地,这次一下子包了几十亩地。正好赶上林业局倡导农民搞绿化,他号召开始栽杨树,当时一亩地的杨树能收入几千块,一看种树这么挣钱,周边的百姓便都开始种,他又开始卖杨树种子。
他第一年包了二十多亩,第二年扩大到五六十亩,后来又承包了100多亩种农作物。种杨树苗的人逐渐多了之后,就不挣钱了,后来他又开始种果树。朱固村种果树早已形成规模了,他刚开始种了几十亩桃树,有油桃,油蟠桃,成熟之后拉到开封、万邦去卖,很受欢迎,也有不少水果商来到园里拉,还有很多顾客前来采摘的。他包的地地势好,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水果交易市场,他种的水果非常畅销。后来租金上涨,他让出了几十亩,还有一部分退耕还林了,到现在只剩下共四十亩,包括十亩猕猴桃。
我问他有没有再扩大规模的打算,他说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能维持现状就很好。种果树太费心,太辛苦。从前天到现在,两天两夜,他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天气炎热,地太旱,得忙着浇水,凌晨三点就起来了,得提前把工具准备好,等早上工人上班之后不耽误干活,因为工人都是按小时计费,怕耽误人家的时间。下午工人走之后他还得接着浇水。赶上果树的生理周期必须尽快把水浇上。
这样的忙碌是他生活的常态,我问他厌倦没有,他说:“干啥都不容易。土地最讲良心,你给它一份投入它就给你一份回报。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特别是经商,偷奸耍滑、勾心斗角是常有的事,唯有土地最实在。你投的越多它给你回报就越多,从来不打折扣。”种果树对天气的依赖不像别的作物那么大,但风调雨顺也很重要。很多时候,它的生长环境都需要人工来改善。
人勤地不懒,打井、架线、排水系统要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天天变化。就像孩子的成长时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一样,农作物在它不同的生理阶段,都需要精心侍候,该做的工作必须做到,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更不能偷懒简省。等一天两天可以,太久不行,因为树一直在成长,不会等人。他对每一棵树都了如指掌,就像老师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一样。每棵果树的习性都不一样,同样施肥,浇水,但长势都不一样,虽然一齐开花、坐果,但叶片位置不一样,果子的品相都不一样。
该修剪时要及时修剪,该疏果时必须尽快疏果,该打农药时要尽快打农药,尤其是浇水至关重要,施肥少了顶多影响产量,而水浇不好可能会造成绝收。火候要掌握的恰到好处,在外行人觉得应该是地旱了再浇水,这其实是错误的认知。果树不同的生理周期都需要水,就像人,可以几日不食,但不可缺水,不旱也得浇。浇水的学问最大,以桃子为例,开花前再不旱也必须浇水,等开花坐果时就不能浇水,到了桃子硬核期还必须得浇水,错过这个时机再浇就容易炸核,结果桃子没长成就从里面烂了。
不要羡慕别人收获时的快乐,甜蜜的果实里浸透着别人辛勤的汗水。除了浇水麻烦,其它工序也不简单。疏花、疏果、给果实套袋子也很麻烦。几十亩的桃园需要一株一株、一个一个地精心打理。只有受得了风吹日晒雨淋得艰辛,才能迎来硕果满枝的收获。前些年都是夫妻俩共同耕耘,虽然辛苦但不至于寂寞。近几年添了孙子,妻子家务繁重出不来,大多时候都是他一个人守在这里。我问赵福泉闷不闷,他说:“不会闷,有这么多果树陪着我呢!树是有灵性的,是我最诚实的伙伴。我在春天投入一份辛苦,在秋天就会收获一份果实。”我问他在果实收获之后会不会有闲暇,他说,就像人需要沉潜扎根一样,果树也需要积蓄能量,所以冬天更重要,忙得很!要忙着施肥,修剪,否则会影响下一年的长势。
坚守初心:靠品质赢得顾客的口碑
劳动虽然辛苦,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从来没有为销售发过愁。朱固苹果历史悠久,虽然品相不佳,影响远销,但脆甜多汁,口感极好,价格也不高,很受百姓的欢迎,在方圆百里名气很大,很多人慕名前来采购。不过,同样是在朱固这片土地上种出来的苹果,口感也不一样。这跟土质、土壤水分有关,也跟投入的多少有关。水果不像蔬菜,只要外观好,根壮叶大,就是好菜,至于味道怎样区别不大,需要借助调味品。而水果的内在品质很重要,投入的材料直接影响品质。以熬大锅菜为例,两块钱的食材能熬,十块钱的也能熬,但味道绝对不一样。
大家都公认赵福泉种的苹果口感尤其好,这跟他的高投入是成正比的。先不算农药、人工等费用,就肥料这一项,他一亩地的投入都高达两三千,而别的果农一亩地投入七八百的都是高的,超过一千的几乎没有。别人用尿素,苹果又小又酸,而他用复合肥、有机肥、生物菌肥,口感很好,但因价格比别人高不到哪里去,所以利润比别人少很多。很多果农对他的做法都不理解,觉得利润太薄,但他一直坚持着做好口碑。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别人的苹果需要拉到县城走街串巷地叫卖,依然卖得很迟,而他的苹果不出园子就能“一扫而光”,旅游采摘的人不少,单位来采购的和水果商贩来拉的也很多,一次成几十箱来买的人多的是。
他种的桃子口感也与众不同,现在已成熟的黄蟠桃个头肥大,色泽亮丽,软糯莹润,咬一口爆汁,让人回味无穷。有两个来自异地的万亩桃园的朋友说:“你种的桃子咋这么好吃?我们种的桃子看着可光鲜亮丽,吃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连我们自己都不吃。”不吃自己种的东西的人并不鲜见,除了投入不够的原因外,还有技术问题。别的果农在成熟前猛浇水,为了催熟,让桃子长得个儿大,而他的做法恰恰相反,他在桃子成熟前二十天内不再浇水,不违背它的生长规律,任它顺应自然地成熟。
学而不厌:追求永不止步
能有这么好的种植技术得益于他不倦地学习。除了读书外,他还虚心和远近果农切磋交流经验,还经常向省市级的农业专家请教,尤为难得的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教授曾亲临他的果园传授经验。因为他的果园面积大,品种多,所以在这里设置示范点,远近村里的百姓都可以来学。那一天,果农们纷纷拿着果子、树枝、树叶,前来请教,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赵福泉对专家佩服得五体投地:“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一进园,不用你自己讲解,他们就像算命先生一样对你之前的管理了如指掌,问题出在哪里,给分析得头头是道。”果农与专家交流安排的是两三个小时的时间,讲解完了,人们还不愿散去,一直忙得过了饭点儿,到下午两点多还没吃午饭。人们慢慢散去之后,由他负责陪着专家。他满脸自豪地说:“虽然辛苦点儿,但我能比别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
牛顿说:“如果说我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专家指点,他茅塞顿开,种植更加科学化。中国农科院的曹咏春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的果园都是卫生地,连草都没有,很难产出高质量的水果。”在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应该想方设法把草锄干净才对,他说不是这样,为了给我讲清楚专家的话,他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就如同人一样,你要想让他有精力工作,身体素质要好,想要身体素质好,得有充足的能量,有了充足的能量,还需要肠胃好。养树犹如养人。想养出高质量的水果,得先把树养好,想把树养好,得先把根养好,而草能护树根。它可以改良土壤,让土壤不板结。所以有草的时候地方,土质就很疏松。树根表层上都是呼吸根,像人一样它需要呼吸,氧气、二氧化碳来回交换。草吸收的是树吸收不到的养分,只吃百分之五的肥,如果把草清出来,就浪费了这百分之五的资源。如果不清,让草腐烂到地里,转化成氨基酸,它吃的百分之五的资源能还给你百分之九十五的资源。
另外,温度高的时候,草还能吸热,能降低果园的小气候温度,为果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起到保养树根的作用。他是村里第一个养草的,买了村里第一台割草机,三年共买了三台割草机。种草后在一年里它能比别人少浇七次水,大大节约了浇水的成本不说,还能降低频繁浇水带来的风险。草是该不该浇水最好的参照物:如果看到草旱得受不住了,就表明该浇水了;反之,草能受得住,就证明不旱,不用浇。如果没有草,就要不停的浇水,土壤特别容易板结,土壤的通透性变得差,外表看起来干涸,内里可能已把果树淹死了。看到他种草成功后,村民们也纷纷效仿,他也很热心地指点大家。
他还受专家的启发做成了生物菌肥,用烂水果做,成本低,还可以做到废物利用。他的做法非常科学,若如法炮制,用好果子做就可以做成人喝的益生菌。另外,他还学会了做鱼蛋白,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因为黄河滩养鱼的人特别多,刚死的鱼,一元一斤,买来自己做成鱼蛋白,一斤的成本只有几块钱。是用鱼、红糖、菌发酵而成的,质量还特别好,网上的鱼蛋白要44一斤,质量还不如自己做的。
箪食瓢饮:田园生活乐无穷
他们的生活虽平淡质朴,却幸福安逸。他和妻子没有磨过嘴,没有生过气,夫唱妇随。夫妻二人都特别孝顺,在前几年孩子的姥姥和奶奶两个老人经常跟着他们,他岳母身体不好,离不开人照顾,在干活之余也能赡养老人,尽享天伦之乐。孩子们也非常孝顺懂事,回来就给奶奶、姥姥买东西,让老人感到无比的幸福,遗憾的是两年前两位老人相继离世。
他这里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经常有同学朋友造访,他们两口子特别热情好客,人缘极好,跟他交往的人都感觉很融洽,很舒坦,有一种在城市里难得的松弛感。是日,我们一行人中午吃捞面条,用蒜汁调拌,虽粗茶淡饭却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饭后,随手摘几个瓜果,吃得香气四溢,甜入心里。虽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很多人心里都有这样一处桃花源,大道至简,人们往往在兜兜转转很多年之后蓦然发现,返璞归真才是生活的最佳境界。

西窗微雨
问道阡陌,聆听雨雪,一任流星飞逝,纵览风烟俱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