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东南沿海,暑气本盛,好在前几天的台风带来连续降雨,迅速压下了燥热,空气里浸着雨后特有的温润。7月12日这天,我们福州市福延公益慈善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一早便从福州出发,车窗外的雨丝斜斜地织着,一路伴随着车轮碾过积水的轻响,倒像是为这场公益之行奏响的序曲。
抵达福清东张镇时,雨还没停。走进南少林雨花斋,近200位高龄老人已围坐妥当,室内的暖意驱散了雨带来的微凉。志愿者们递上慰问品,听老人们讲些家常,雨声敲在窗棂上,混着此起彼伏的笑语,成了最熨帖的背景音。
结束慰问时,天边的雨势仍未减弱。我们早有准备,纷纷从包里取出雨伞。在郑则来先生的引领下前往南少林寺,伞面撑起的瞬间,雨珠便密集地砸了下来,发出簌簌的声响,像是给前行的脚步配上了轻快的节奏。我们撑着伞,脚步从容,伞沿垂落的雨帘隔开了外界的喧嚣,反倒让一行人更添了几分同行的默契。
驱车20多分钟到达目的地,福清南少林寺的山门在雨幕中透着朦胧的古意。主持释广智法师因接待北京客人暂不能相见,却已安排好助手引路。走进山门,雨水顺着天王殿的飞檐成串滑落,像挂起一道晶莹的珠帘。我们收伞时,伞面上的水珠顺着伞骨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很快又被新的雨丝覆盖。殿内法像庄严,仿佛正对着这雨中景致颔首,四大天王塑像威严肃穆,衣袂间的纹路在灯光映照下愈发清晰,与殿外的雨声相映成趣。
前往大雄宝殿的路上,雨势稍缓,变成细密的雨丝。引路的师兄指着殿前的菩提树说:“这树经了百年风雨,每一场雨都是滋养。”抬头望去,雨滴顺着柏树叶尖滑落,坠在放生池里,激起一圈圈涟漪,池中的锦鲤却不惧湿凉,仍在水中悠然游弋。大雄宝殿的朱红梁柱被雨水洗得发亮,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混着雨声,竟有种洗涤心神的力量。我们缓步参观,看殿内金身佛像庄严肃穆,看香客们合十跪拜,雨声隔绝了俗世纷扰,只余下内心的沉静。
参观结束时,雨还在下。直到与广智法师围坐交谈时,窗外的雨势才渐渐收了。法师目光温和,开口便道:“诸位冒雨而来,伞遮身外雨,心持一片善,这便是修行。雨路虽湿,却能净尘,正如善行虽微,却能暖心。”
有人问起公益路上如何面对倦怠,法师指着窗台上渐干的水渍道:“水过留痕,善过留心。不必求人人铭记,只需知每一次付出都如这雨,落进了需要的地方。就像这寺庙的瓦,默默承接每一滴雨,才让殿内始终干爽。做给别人看即可!”
随后我们到斋堂用斋,此时雨已完全停了。窗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刚被洗过的树叶上,绿得发亮,偶有残留的雨珠从叶尖滴落,折射出细碎的光。简单的素斋配着热茶,格外爽口。
用餐完毕,广智法师提笔写下“福田心耕”四字相赠,笔锋沉稳有力。他说:“这雨从福州一路随你们来,到了这里才停,像是为你们的善举净了路。心为田,善为种,你们今日慰问老人,便是在心田播撒种子。雨润万物,善润人心,如此耕耘,福报自会生长。”
已过中午,我们带着这幅墨宝和满心得悟,向法师道别。返程的车驶出东张镇时,阳光正好,车窗映着湛蓝的天,想起法师的话,忽然懂得这场雨的深意——它一路相伴,是洗涤,是见证,更是对“福田心耕”最好的注解。公益之路或许常有风雨,但只要心怀暖意,便总能走出一片晴朗。
(文图/李靖 张祥成)

福延圆梦行动
圆梦工程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