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新星:闪耀在红色热土的光芒
2025年7月10日下午,我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拜访了巴中市诗歌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李欣蔓老师。当我踏入那间充满文化气息的交流空间,第一眼见到李老师时,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犹如春日里的暖阳,瞬间驱散了我内心的些许紧张。
在与李老师亲切的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她那令人钦佩的文学成就。
#创作挑战赛九期#她是四川省“万千百十”文学活动重点作品签约作家,其文字作品如同灵动的精灵,在国内外三百多家报刊上翩翩起舞。《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学习强国》《读者报》《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潮》《扬子江》《汉诗》《散文诗》《诗歌月刊》《四川文学》《延河》《飞天》《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等,这些报刊宛如一个个文学的舞台,见证了李老师在诗歌创作道路上的辉煌。
她出版的诗集《时间的重量》《裂变》,宛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时间的重量》的序言中,杨通老师这样评价她:“李欣蔓热爱诗歌,热爱生活,更热爱家乡,在自己的生命行程中且行且记,满怀伤感、疼痛与美好。”翻开这本诗集,一行行写新疆、写巴中的诗句如潺潺溪流,带着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洞察,缓缓流淌进读者的心田。组诗《奔跑的红叶》,以红叶、光雾山、东河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多彩而神秘的世界。从远处宁静的光雾山到近处灵动的东河,从虚幻的想象到真实的感受,她巧妙地运用意象,让普通的事物变得新颖而富有诗意。红叶在她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片叶子,而是生命的象征,它奔跑着,带着希望和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李老师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绩还体现在众多的奖项上。2015年《延河》杂志诗歌榜“最受读者欢迎奖”,2017年《中国企业家报》诗与青春同在二等奖,2018年中国诗歌学会、新疆石河子市人民政府“首届绿风诗歌奖优秀作品”,《诗刊》社2021年首届“科尔沁诗歌奖”优秀作品奖,《青年文学家》2023年最佳创作奖,诗集《裂变》获巴中市“六个一”文艺精品奖以及“十大推荐阅读书目”。这些奖项就像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她在诗歌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方向。
诗绘乡村:见证红色老区的裂变与新生
红色巴中革命老区,曾是革命的摇篮,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为了理想和信念奋勇拼搏。如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这片土地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李欣蔓老师用了八年的时间深入乡村,以诗为笔,描绘出了乡村裂变与新生的壮丽画卷。
中国城镇化大潮的汹涌袭来,让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有文化内涵的乡村空间、传承历史文脉、重建乡村文明等任务迫在眉睫。而在这一过程中,乡愁也如影随形。许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留下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乡村的土地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生机,一些古老的传统和文化也逐渐被遗忘。
边远山村更是面临着缺乏人才的困境。教育资源的匮乏,让孩子们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也成为了乡村发展的一大瓶颈。然而,教育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孩子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为乡村的未来带来了希望。李老师的诗集《裂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在《裂变》中,她用鲜活的意象和诗意的语言记录了乡村的变化。诗集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乡村变迁的生动写照。她对农村普通百姓的写作融入了独特的方法和观点,生成了许多新鲜的意象。她笔下的乡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世界。她用诗歌展现了扶贫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将个人价值与改善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她深入乡村的八年,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八年。她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需求。她看到了村民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给他们带来的希望和喜悦。她用诗歌记录下了这些感人的瞬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乡村的真实面貌。
以诗载道:传承红色基因,点亮文化希望
在与李老师的交流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她对红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她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诗歌,可以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巴中革命老区的历史和文化。
在红色巴中革命老区,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故事。这些故事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李老师用诗歌将这些故事重新演绎,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她的诗歌中,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敬仰,有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巴中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她还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乡村未来的希望。在她看来,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文化的繁荣。只有让乡村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乡村,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李老师深知这一点,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精神滋养。她认为,诗歌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她希望通过诗歌,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而激发他们为家乡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她在乡村开展了一系列的诗歌活动,鼓励孩子们写诗。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用诗歌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在她的引导下,许多孩子开始拿起笔,写下了自己心中的诗歌。这些诗歌虽然稚嫩,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心灵触动:感悟诗韵,共筑老区新梦
与李老师的交流结束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的诗歌、她的故事、她的精神,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触动。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忘记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感动。而李老师用诗歌书写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行动诠释着对家乡、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她让我明白,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一名作家,应该用自己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深入乡村八年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她的坚持和勇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她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她的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对红色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感,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乡村的发展,为乡村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相信,在李老师这样的诗人的努力下,红色巴中革命老区的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乡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共进,以诗为媒,传承红色基因,共筑老区新梦,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展望未来:诗韵飘香,红土焕彩
展望未来,红色巴中革命老区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李欣蔓老师的诗歌,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这片红色土地的前行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红色文化和乡村建设。红色旅游成为了热门的旅游项目,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革命老区的魅力。而李老师的诗歌,可以为红色旅游增添更多的文化内涵。游客们在参观革命遗址、缅怀先烈的同时,通过阅读她的诗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精髓,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
在乡村教育方面,诗歌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李老师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更多的诗歌教育活动。通过诗歌课程、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孩子们在诗歌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李老师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她可以挖掘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同时,她可以鼓励村民们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受。通过诗歌,让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红色巴中革命老区的文化。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诗歌的传播渠道也更加广泛。李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诗歌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通过线上诗歌朗诵会、诗歌分享会等形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让诗歌成为连接红色巴中革命老区与外界的桥梁。
总之,未来的红色巴中革命老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李欣蔓老师以诗载道,用她的才华和热情,为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相信在她和更多人的共同努力下,红色巴中革命老区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成为人们心中的诗意家园和精神高地。让我们期待着,在诗歌的滋养下,这片红色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出属于巴蜀儿女奋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