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伟平 朱翔宇
盛夏郑州,热浪翻涌。在二七区西岗建筑艺术体验园五方科技馆,是一片比天气更热火的景象——门前片场设备林立,灯光助理在高温中穿梭,细致调试场地的光影效果;现场导演紧盯监视器,指挥摄像精准捕捉演员的每一处表演细节,这是微短剧紧张拍摄的现场。这座曾以展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为核心的场馆,自去年底涉足微短剧拍摄以来,迅速成为行业热土。场地负责人崔利倩穿梭于片场,手机震动几乎未停:“从去年12月份至今,档期基本天天爆满,半年多的时间我们就接待了上百个剧组。”
采访当天,就有两个剧组同时运转:一组在展馆门前拍摄都市戏,另一组在室内空间紧张布景,百余人在这座科技感十足的建筑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这紧凑而高效的场景,正是二七区微短剧产业蓬勃脉动的直观呈现。
风口已至:全国爆发,郑州领跑
微短剧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文化新势力,已成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视听新业态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首次超越电影票房;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涨到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信;同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越发突出,成为推动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
风口之下,郑州强势崛起为全国微短剧制造中心。郑州三笙万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制片樊铭谦告诉记者,郑州市全年产量约3000部,占全国产量四成,仅该公司年产量就达500余部。
规模效应带来压倒性成本优势。据樊铭谦介绍,一部都市短剧(60-80集)从拿到剧本到成片交付,仅需50万元至75万元,农村题材更是低至30万元至45万元,性价比远超传统影视基地。更具优势的是依托郑州东站、航空港站、新郑机场构建的“6小时速达圈”,已成为微短剧拍摄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演员晚上临时接戏、次日上午抵郑拍摄,在剧组日常运作中并不鲜见。”樊铭谦补充道。
二七聚力:生态筑基,精准护航
在郑州这座“微短剧之都”的版图上,二七区依托其日益显现的产业集聚优势和逐步构建的生态链条,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该区围绕“微短剧+新消费、新文旅、新科技”模式,全力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链。目前,区内已汇聚31家文化传媒公司,其中10家以“乐不可吱”为代表的企业深度聚焦微短剧拍摄制作,为产业孵化、制作与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全区微短剧行业产值迅速突破1亿元大关,跑出了产业发展的“二七速度”。
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搭台筑巢”精准赋能产业升级。在6月中旬举办的产业推介会上,二七区政府联合企业、平台与高校,揭牌成立“二七区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及“二七区西岗微短剧拍摄基地”。同时,亮出区域八大“王牌”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熟的产业链条、精准的扶持政策、丰富的人才资源、特色的拍摄场景、多元的产业发展生态以及尖端的AI技术,全方位展示区域发展微短剧产业的潜力与实力。
立足当前强劲的发展势头,二七区锚定了更高目标:计划在2027年打造1~2个产业集聚区,实现产业规模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郑州市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红利辐射:小短剧赋能基层民生
产业活力正源源不断注入闲置楼宇与乡村田野。“我们正积极推行‘主业示范 + 副业增收’模式,”崔利倩介绍,“下一步计划在园区内打造更多拍摄微场景,为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二七区及樱桃沟管委会积极充当“资源对接人”,系统梳理整合辖区场景资源,构建“场景资源库”——将郭小寨、袁河村、三李村等地的田园风光、特色农舍及其他特色场所纳入库中,进一步拓展该区域的拍摄场景资源。管委会还主动牵线搭桥,鼓励村民开放自家院落供剧组拍摄,让镜头走进农家,助力农民直接增收。
“一个剧组几天时间投入几十万元,大到场地租赁、人员薪酬,小到盒饭供应、物资采买、周边住宿……其中不少真金白银实实在在流入了周边百姓的腰包。”崔利倩特别提到,剧组拍摄催生的“熬夜补给”需求,饮用水、功能饮料、补给餐食等消耗激增,直接带火了周边便民超市与餐饮门店。如此一来,剧组高效推进拍摄、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区域经济热度攀升,一幅产业联动与民生受益的生动图景正悄然成型。
从超低能耗技术展馆,蝶变为门庭若市的影视热土,五方科技馆的华丽转身,正是二七区抢抓风口、倾力托举微短剧产业的生动注脚。当镜头掠过节能建筑的玻璃幕墙,内外光影跃动,一条融合政策智慧、效率革新与泥土温度的文化产业链,正以令人惊叹的“郑州速度”,在二七区这片热土上,加速向未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