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大病众筹平台成为连接爱心与困境的桥梁,其中水滴筹以其广泛的传播和高曝光度,曾是无数患者家庭的希望之光。然而,近年来,这一平台却深陷舆论泥沼,公益与商业的模糊界限、频频出现的信任危机,让人们对其真实面目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信任裂痕:虚假筹款事件频发
水滴筹上的虚假筹款事件,就像一道道刺眼的伤疤,不断撕裂着公众的爱心。从最初媒体曝光水滴筹业务员“扫楼筹款”,商业气息侵蚀公益纯粹性,到后来层出不穷的诈捐事件,公众对平台的信任被一点点消磨。如2024年,湖北男子兰某飞谎称身患重病在水滴筹上筹集近30万元善款,不到一个月就在微信群晒新房照片遭举报 。尽管水滴筹迅速暂停筹款、核查并追回善款,但审核漏洞已然暴露无遗。据统计,水滴筹官方网站公布的失信筹款人黑名单已达240多条,这一数字背后,是多少捐赠者被辜负的善意,又让多少真正急需帮助的患者,因这些“老鼠屎”而陷入信任困境,筹款之路更加艰难。
公益与商业的模糊边界
水滴筹自上线以来,累计吸引数亿用户捐赠巨额善款,帮助众多患者,这本是值得称赞的公益之举。但当我们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却发现公益似乎成了商业变现的工具。水滴筹长期亏损,靠保险经纪业务补贴,主要为水滴保等商业板块导流。这种“公益引流、商业变现”的模式,从根源上模糊了公益与商业的界限。2019 - 2020年,水滴筹因“扫楼”地推、“互助会员”风险以及河南诈捐等事件多次登上热搜,公众对其审核机制和资金管理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即便后来平台努力改善,争议焦点从公信力危机转向资金到账时效和客服响应,但公益与商业交织带来的信任问题,始终如阴霾笼罩。
VIE架构下的合规隐忧
水滴筹由境内主体运营,却实际受控于境外注册公司,通过VIE协议实现控制。这种架构在互联网行业并不鲜见,但却处于中国法律的灰色地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属于限制性领域,外资持股比例受限,水滴筹涉及信息发布和资金代管,需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VIE架构使其合规性面临挑战;另一方面,水滴筹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跨境数据传输可能引发安全审查。若监管认定其“个人求助”涉及金融或慈善属性,触发相关法律要求,水滴筹的控制权与运营资质都将岌岌可危。
行业竞争与监管压力
在大病众筹领域,并非水滴筹一家独大,早期的竞争对手轻松筹,在2024年选择剥离业务冲击港股IPO,通过技术团队和数据迁移等操作降低合规风险。与之相比,水滴筹选择保留业务,对流量入口的依赖使其在监管高压下处境更为艰难。民政部要求平台加强信息核实和资金公示,监管压力不断加剧。一旦“个人求助”被重新定义,水滴筹面临的监管将更加严格,VIE架构的不确定性也会被进一步放大。
从市场表现来看,水滴公司自2021年纽交所上市后股价暴跌,这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其商业前景的担忧,也侧面印证了平台存在的诸多问题。水滴公司计划在港股二次上市,新增业务打造“第二增长曲线”,但水滴筹的争议与VIE架构的不确定性,无疑会成为上市路上的巨大阻碍。港交所对二次上市企业的合规记录要求严格,水滴筹的公益商业化模式和外资准入限制,都可能增加上市的复杂性。
水滴筹曾经凭借公益之名,汇聚了无数爱心,为众多患者点亮希望。但如今,重重问题之下,它正站在悬崖边缘。是坚守初心,彻底整改,重塑信任,还是在商业利益与监管压力的夹缝中逐渐迷失,我们拭目以待。毕竟,每一个爱心捐赠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善意被辜负,每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都渴望得到纯粹而有效的援助。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