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显示行业盛会,SID国际显示周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未来产业方向的风向标。SID 2025上的技术密度与产业动态,再一次验证了这一定律。

Micro-LED、柔性OLED、裸眼3D、量子点、透明显示等新技术在SID 2025集中亮相,进一步重构了视觉体验的边界和人机交互方式,为智能手机、智能座舱、可穿戴、空间计算等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也揭示了全球显示产业的深层次重构——从功能驱动转向体验驱动,从单点突破走向多模态融合。

在这场全球创新竞逐中,深耕显示领域40余年的天马,全方位展示了车载、手机、IT、专业显示、智能穿戴等领域的技术方案,再一次成为SID国际显示周上的焦点,并用一项项首发创新技术诠释了天马的硬核实力,诠释了“一块好屏”的多元内涵。

01 新技术百花齐放,天马用“好屏”引领创新风向标

一场延续了60余年的行业盛会,最大的魅力正是新技术亮相,在光影交织间预演了未来的显示格局。

身为显示行业的“尖子生”,天马在SID 2025上展示了哪些“好屏”技术,将对全球显示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妨让我们“走进”天马的展会现场,从每一块屏幕的创新细节中寻找答案。

首先是手机“好屏”,在极致边框、通透显示、健康护眼、环保省电的天马“好屏”标准下重构视觉体验。

天马自研的SLOD技术,开创性设计了具有高效的载流子产生和分离能力的电荷产生层结构,可将90%的横向电流转换成器件的发光电流,功耗比常规单层OLED器件降低了30%,寿命提升了300%,而且更少的横向漏电使得屏幕具有优异的低灰阶显示效果。

在我们看来,SLOD技术的价值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还在于对用户痛点的精准回应:屏幕的功耗降低了,不再为频繁充电焦虑;屏幕的寿命提高了,进一步延长了手机的使用周期;而且3200nits的全局亮度,10000nits的峰值亮度,带来了通透的显示效果,游戏、观影、浏览新闻,哪怕是在强光下使用,都能获得极致完美的视觉体验。

在SID 2025上大放异彩的,还有天马推出的全球首款三合一光感功能屏HOI,凭借屏内传感器的创新技术,创造性地将指纹识别、色温感知、寿命监控三大核心功能融为一体。

在安全性方面,HOI支持高达75%屏幕面积的多指识别,极大增强了使用安全性与便捷性;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可精准识别0-100K lux光照强度及2000-8000K色温范围,并根据环境变化快速调整至最优显示参数;同时寿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OLED使用寿命,确保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画质稳定性......可以说重新定义了高端OLED屏幕的技术标准和使用体验。

其次是轩辕车规好屏,从驾驶者和乘客的全场景使用体验出发,重新定义了人与屏幕的互动方式。

在驾驶场景中,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副驾驶屏幕上播放的视频,是否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天马的回答是“驾乘安全和娱乐需求并不冲突”,对应的解法正是兼顾隐藏显示与防窥效果的“光木隐视”技术,也是全球首款隐藏显示技术与全视角防窥技术集成产品。

天马将隐藏显示技术、全视角防窥技术和高光效薄型Mini LED背光技术结合,创造出了优秀的防窥效果和隐藏显示效果:在息屏状态下,仅能看到仿真木纹内饰;点亮显示屏后,正视角观察者可以看到清晰的动态画面浮现在装饰层上方,但斜视角观察者看到的,仍然只有仿真木纹内饰。

再比如充分契合驾驶员使用习惯的L型柔性车载显示屏,采用了更贴合人体工学原理的138°弯折角度、40mm弯折半径的精密结构设计,打破了平面显示的限制,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更贴合座舱流线型设计、更符合驾驶安全显示需求的触摸和按压交互。

一个深切的感受在于,天马对轩辕车规好屏的理解,并未停留在“显示”,而是围绕在显示、交互、人体工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融合与创新。毕竟汽车已经是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在交通工具的属性外,逐渐承载了办公、娱乐、社交、健康等多元需求,屏幕的功能需要从传统的信息承载,进化为主动感知、智能交互与场景协同。

在SID 2025的天马展台上,可以印证这一点的创新还有很多。

在强光环境下仍可保持清晰画面的PHUD抬头显示;将车速、转速、导航指示等生成三维效果的3D仪表显示;用Real 10bits高灰阶影像呈现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早期病灶组织医学影像诊断显示屏;以及Micro-LED、3D HUD、像素超分显示、健康护眼显示等前瞻显示与创新显示技术。

很长一段时间里,显示行业的进化方向集中在物理性能与单点技术的创新,主导逻辑几乎都是“图像还原”为目的的功能升级。

无论是SLOD、HOI,还是光木隐视、L型柔性车载显示屏,天马的“好屏”战略,从未局限于技术参数的极限追求,不断融合视觉交互、环境感知、生理反馈、个性化调节等需求,让屏幕从“被动接受信息”的窗口,转变为“主动理解用户、参与场景联动”的感知节点,推动人机交互从“可视化”走向“感知智能化”,开启感知智能新纪元。

02 天马的创新方法论:技术、标准、生态“三位一体”

不只是SID 2025上的出圈,几乎在每一年的SID国际显示周上,天马都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刷新了体验标杆。

2022年的Mini-LED显示方案,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场景实现无限拼接;2023年的业界首款9.38"透过率可调Micro-LED显示屏,透过率可在0.1%到24%之间灵活调节。其环境光自适应调整功能,可适用于环境多变场景;以及2024年的OLED动态冷弯,具备20万次以上的动态弯折能力,可根据驾乘人员“需求”进行柔性弯曲或直立(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车展上广汽昊铂概念车型“EARTH大地”就应用了这款屏幕)。

一连串的“好屏”技术背后,需要回答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天马能够一次次踩中技术演进的节奏?

确切的说,“好屏”是天马面向市场的表达符号,连续数年的持续性创新,对行业风向的一次次改变,离不开天马的“创新方法论”,下面不妨从三个维度一一进行拆解。

第一,连续42年的创新积累和研发投入。

显示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赛道,所谓的“弯道超车”,从来都不是靠运气和营销,而是持续创新的结构性能力。

诞生于1983年的天马,经历了中国显示产业的每一次变革,同时也是国内显示面板领域技术储备最完整、产线技术最丰富的企业。截至到2024年,天马已累计申请专利近两万多项,已授权专利一万两千多项,其中2024年的研发费用就达到了32.46亿元,研发能力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第二,对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洞察。

没有强大的创新能力,无法在材料、工艺、结构等方面实现突破;缺少对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同样做不出市场认可的“好产品”。

以绿色低碳为例,天马的EyeFun显示技术解决方案,在先进超低反LCD技术基础上实施综合视效优化,总反射率小于1%,满足TÜV莱茵无反射规格;SID 2025上,天马展示了业内首款提供1Hz至360Hz刷新率范围的WQXGA氧化物显示屏,通过自主研发的驱动算法,实现1Hz超低功耗模式与360Hz电竞模式的无缝切换,性能和能效实现了双重突破。

第三,以“倡导者”的身份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除了技术创新和产品打磨,天马还在和上下游伙伴的深度合作,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为行业树立了可对标、可复制的“参考坐标”。

譬如天马牵头发布了Micro-LED车载显示标准、液晶显示器件国家标准等等,并基于技术实力及应用体验,不断定义“好屏”标准。以上海车展期间发布的天马车规“轩辕”好屏五大标准为例,从可靠、安全、好用、个性、健康五大车规好屏标准,为主机厂、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等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了“统一语言”,构筑起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基础。

三个不同维度的硬实力,一同构筑了天马的产业护城河:既有过硬的研发能力,又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还掌握着产业标准话语权,打通了从技术源头到市场终端的全链条。

综合Omdia、DSCC、群智咨询等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2024年天马在车规显示、车载仪表显示、车载抬头显示(HUD)、LTPS智能手机显示、品牌客户刚性AMOLED智能穿戴、专业显示模组等多个细分市场的出货量全球第一,柔性AMOLED手机主屏幕的出货量已经稳居全球前三。

站在SID 2025的节点上回望,天马的意义早已超出单一技术厂商的范畴。它代表的是中国显示产业正在从“追随者”转向“定义者”的跃迁轨迹。天马以好屏为锚点,“技术-标准-生态”三位一体的破局战略,为全球显示产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可验证、可复制、可演化的系统解法。

03 写在最后

42年前天马刚成立时,“屏幕”还是无数人眼中的新鲜事物;42年的时间里,以天马为代表的创新者不断攻坚克难,改写了中国“少屏”的产业格局,让“屏幕”走进了千家万户。

就SID 2025上展示的一系列创新来看,以技术为驱动、以“好屏”为使命的天马从未停下来,将持续创新巩固领先地位,发挥行业领军者的作用,与行业共进、与市场共生、与时代共舞,为显示行业的技术发展与未来图景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