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近日,深耕江西市场的江西阳光乳业集团有限公司(SZ:001318,下称“阳光乳业”)交出了一份营收、利润双双走低的业绩报告。
诚然,市场动荡是导致2024年阳光乳业出现核心经营指标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自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该公司的业绩便长期处于承压状态,且企业经营的半径相当有限,区域性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无论从哪个维度看,现阶段的阳光乳业都急需一份兼具市场布局扩大、业绩规模增长、资产质量回升等要素的答卷,佐证自身经营策略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一、业绩承压,营收、利润负重前行
公开信息显示,阳光乳业起源于1956年,由一家公私合营的养牛场改制而来,具有近69年的历史沉淀,目前拥有“阳光”和“天天阳光”两大核心品牌,以及“华好牧场”“贝加尔湖”“爵达”“赣鲜活”等多个注册商标子品牌。
阳光乳业旗下品牌曾多次获评“年度最受欢迎的江西十大企业消费品牌”“南昌市年度十大最受欢迎昌农优品”。可以说,以“天天阳光”品牌为代表的乳制品是江西人共同的回忆,也是承载着南昌特色的美食名片。
可惜的是,单凭情怀并不足以让阳光乳业在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上市前一年(即2021年),该公司的收入突破6亿元大关至6.31亿元,并实现了20.68%的增长;归母净利润也同比增长29.32%至1.36亿元,成长性十足。
然而自2022年5月上市后,阳光乳业的业绩走势却堪称“变脸”,2022年收入同比下滑9.68%至5.70亿元,利润同比下滑18.29%至1.11亿元。尽管2023年上述两项指标略有回升,但0.06%和4.45%的增幅对业绩的提振作用相当有限。
对于2022年业绩的下挫,阳光乳业称是因其主要销售区域人员和货物流动受限,送奶上户和专卖零售等渠道销售受到较大影响,加之固定成本的存在摊薄后单位生产成本增加,产品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出现下滑,最终影响了整体业绩。
进入2024年后,受行业经济形势与外部需求变化的影响,阳光乳业的收入与净利润增长再度遇挫,年度总营收约为5.19亿元,同比下滑8.86%;归母净利润约为1.15亿元,同比下滑1.09%,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出发,阳光乳业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该公司2024年外购生鲜乳采购价格同比减少7.62%,全年采购除生鲜乳外的其他原材料节约采购成本约843万元,总营业成本同比减少11%至3.23亿元。
阳光乳业的上述举措有效降低了因销量下滑带来的单位固定成本增加,该公司2024年的扣非后净利润约为1.20亿元,较2023年的1.16亿元逆势增长2.88%;产品销售毛利率也较去年同比提升了1.5个百分点至38%。
2025年第一季度,阳光乳业的收入为1.05亿元,同比下滑3.62%;扣非后净利润为2216.42万元,同比微降0.58%;仅归母净利润就实现了2.58%的正向增长。就该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其业绩回升还需要一定时间。
另需指出的是,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消费多元化等因素突显,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乳品行业总体增速可能会保持在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比起在降本增效中寻求收支平衡点,找到稳定的业绩增长点才是阳光乳业的当务之急。
二、困于江西,市场竞争压力不小
根据国泰君安报告,2024年下半年起原奶产量增速逐季放慢并转跌、景气略有修复、库存亦调整到健康水平,供过于求的情况有所缓解。因此,存栏去化是本轮周期供需缺口收敛的重要驱动力,乳企自身对终端库存的调整也相当重要。
按照产品结构划分可知,阳光乳业对单一品类的依赖尤为显著,2024年来自低温乳制品的销售收入为4.23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八成。也正因如此,该品类10.76%的收入下滑直接拖累了阳光乳业的整体业绩。
相比之下,阳光乳业常温乳制品的销售收入虽然由2023年的4446.50万元增长18.30%至5260.12万元,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一个实现正向增长的品类,但此类产品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仅有10.13%,无法从根本上驱动销售规模的增长。
贝多财经注意到,在阳光乳业低温乳制品销售量、库存量均出现双位数下滑的2024年,该品类截至年末的库存量仍然增长了23.01%至109.77吨;常温饮料和常温乳品的库存量也分别增长33.37%和65.19%。
尽管阳光乳业在财报中解释称,因为2024年末临2025年春节较近,该公司加大了常温产品的生产和库存量,以满足春节期间的需求,但在各大乳企纷纷将“去库存”作为熬过行业寒冬主旋律的当下,逆势而行的阳光乳业或将面临库存隐忧。
再看渠道端,阳光乳业的销售模式以“送奶上户”为主,通过冷链运输确保低温奶的安全、新鲜。与此同时,受主营低温产品特性影响及冷链运输的限制,阳光乳业的品牌辐射范围较窄,至今依旧是一家区域化乳企。
目前阳光乳业的销售网络覆盖江西省内的全部市区以及县城和部分乡镇,并辐射湖南、安徽等周边省份市场。据悉,该公司占据了南昌地区约70%的低温鲜奶市场份额,玻璃瓶装鲜奶日均销量达30万瓶。
但销售区域过于集中,也意味着阳关乳业将承担销售市场单一化的潜在风险。阳光乳业2024年来自江西省外地区的收入不仅没能提升,还同比下滑5.35%至2268.05万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足5%,进军周边地区的策略未见成效。
不仅如此,阳光乳业一直固守的江西“大本营”市场也正濒临失守,该公司来自南昌地区、江西除南昌外的其他地区的收入分别出现了14.17%和5.72%的下滑,来到3.14亿元和1.83亿元。
更严峻的问题是,随着一二线城市的需求饱和,下沉市场正成为乳企挖掘销售增长空间的重点。以头部乳企蒙牛为例,该公司正计划以“1+6+N”模式,布局建设种养加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而相比主要依靠单一品类增收的阳光乳业,拥有常温奶、酸奶、奶粉、奶酪棒等乳制品全品类矩阵的全国性乳企显然更具竞争力。市场争夺战一旦打响,这类头部乳企凭借规模效应和品牌知名度蚕食区域性乳企的生存空间,只是时间问题。
总而言之,在经历了周期磨底后,乳制品行业的内部分化与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中小乳企生存压力只多不少。要想构建竞争壁垒,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阳光乳企还需进一步在产品差异化和市场精度深耕上下功夫。

贝多财经
贝多财经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