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尖椒
成都,正在成长为中国文娱产业“第三城”。
以前,成都因《超级女声》《功夫熊猫》成为“选秀之城”“熊猫之城”,有着低成本优势的成都一直是文娱资源的输出地,是产业链条底端的“代工厂”。现在,制作《王者荣耀》的腾讯天美工作室让其成为电竞之城,《哪吒》爆火后出品方可可豆动画也成为“成都造”的一张新名片。
上个月底,在成都参加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期间,娱乐资本论走访了数家在成都本地的文娱公司,发现成都文娱产业展现出的新态势:随着近几年返乡潮带来的人才流入,中西部开发的战略趋势,加上成都及四川本地的文娱政策利好,成都正在成为文娱产业新高地。
截至2024年,成都影视企业的数量超过1300家,影视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去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13.9%,占GDP比重11.65%。
娱乐资本论了解到,不少头部影视公司和创作者都在成都寻找新机会。灵河文化入驻了成都影视城,导演曹保平成立了成都煅影炼金影业,壹同制作已经在成都建立了西南总部,接下来将在成都布局拍摄基地、后期视效,并落地一部分作品研发环节……
文娱产业作为资源集中型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转移重心,但在这波进军西南的热潮和政策红利中,文娱人或许也能在成都找到新的破局机会。
从资源输出到资本聚集,成都文娱产业的一体两面
成都文娱产业一直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成都赛区爆火,总决赛前五名中,李宇春、张靓颖、何洁、纪佳敏均来自成都。从那时起,成都就有了“选秀之城”的称号。2008年,《功夫熊猫1》成功后,成都邀请梦工厂团队考察,促成《功夫熊猫2》融入青城山、麻婆豆腐等元素,向全球输出成都文化符号,又让成都成了“熊猫之城”。
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川渝人民在内容创作上具有天然优势:人民生活安逸,会有更多时间思考精神层面的创作。“成都也有非常浓厚的艺术和文化培养的氛围。”米亚娱乐创始人Mia张敉尔也提到,成都随处可见的咖啡馆,经常与图书角、阅读区相结合。
不难看出,无论是人力还是自然资源,成都有着可供文娱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但同时,成都早期一直是文娱资源输出型城市。《超级女声》由湖南卫视举办,成都只是选秀明星的输出地。熊猫具有国际影响力,但最有影响力的IP作品并不由成都打造,甚至连立足成都当地的大型影视公司都很稀缺。
另一个特点是“链主企业”的强势调动和产业地域集群性高。
2015年,腾讯天美工作室制作的《王者荣耀》上线,成为现象级产品。在《王者荣耀》的带动下,成都的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成都本土还诞生了tap4fun、天象互动、星合互娱等本土游戏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游戏相关企业超过7000家,游戏从业人员达5万人,形成涵盖研发、发行、电竞、直播的完整产业链。
出品电影《哪吒2》的可可豆动画位于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据天府文创云统计,共有来自成都的18家企业和1个音乐工作室参与《哪吒2》的制作:距离可可豆步行不到200米,是参与电影中角色“申公豹”制作的千鸟文化,再步行5分钟,便能到达参与特效制作的墨境天合。参与的成都企业中,星阅辰石打造动态分镜系统,艾尔平方负责三维场景渲染,美术担当则是画心科技,配音由声娱文化负责。
图片来源:天府文创云公众号
Mia张敉尔认为,成都文娱产业的特点是,产业聚集性较强,但行业集群性较弱。她解释道,OST传媒、可可豆动画、腾讯天美工作室,分别是娱乐直播、动画电影和游戏研发这些垂直赛道的佼佼者。“这几家公司都是各自单一赛道里耳熟能详的头部,但在成都这片土壤上,各个细分领域的优质内容独立创作团队,仍然散落在各处,数量之庞大。”
而且在过去,成都文娱产业给人很深的印象之一是“代工厂”。这里有大量游戏和动画公司的外包公司。以前,很多内容公司会选择在北上深成立总部,而后大概率会选择在成都建立第一家分子公司作为第二总部。“一方面,成都位居西南,距离北上深确实有点远,可能与资本也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成都的独立内容创作团队,从生活习惯到内容产品规格,都很擅长小而美,对于资本的需求度也许没有北上深的需求度高吧。这样说起来,两相作用下,这大概率是他们暂未选择在成都建立总部的原因。但我很期待更多的内容团队和资本,在未来选择将总部落户到我的家乡。”
天府宽窄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斌认为,成都影视业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在创作端来说差别不大,但江浙沪、大湾区会有更强的产业驱动和资本驱动能力,而成都正处于一个资源驱动向资本驱动的转型期。
赵斌透露,近期已经有中东资本来成都寻找本地优秀的文创独角兽企业进行投资。近三年,他也接待了好几波以前只会在北上广活跃的资本。最近,他还以评委身份参加成都市明日之星企业的评选,有不少企业获得了5000万以上投资,“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影旅融合3.0,影视城吸引头部,成都影视的新故事
从成都春熙路出发,向东驱车1小时左右,就能来到四川平原唯一的山地古镇——五凤溪古镇。在这个古镇的二期工程,你会见到一座即将开放的文旅项目——五凤溪·龙吟小镇。
“五凤溪·水龙吟小镇”以中视同成出品的玄幻武侠剧《水龙吟》的剧情为基础进行开发,是成都首个影游联动沉浸式文旅景区,开放后,游客可以在沉浸式体验感受影旅融合的魅力。
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影旅融合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论坛上,中视同成副总裁陈彦颉表示,在《水龙吟》剧集创作之初,出品方就已经考虑到如何让剧和地方文旅联动。考察了国内很多古镇以后发现,“五凤溪古镇从地理地貌都和剧中的场景有高度的吻合性。”同时,成都文旅集团、当地政府和平台方与出品方在开发理念和未来设计上观念一致,因此才有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作为龙吟小镇项目的另一个合作方,赵斌透露,这个项目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水龙吟》是在横店拍摄的,后来一个偶然契机,咪咕向我们推荐了这个项目,我们意外发现剧中场景与古镇的风景非常相似。如果我们能在早期接触到影视项目,或许《水龙吟》也可以在古镇实景拍摄,但当时彼此之间都有这个信息差。”
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由成都文旅集团牵头,四川省内市州文旅局、文旅集团联合成立了“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为此,成都文旅集团还整合旗下天府文旅、成都中青旅行社、春光好传媒等合资组建了成都光影天府影旅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以“影旅融合”为主业方向的服务商,除了提供传统的落地制片协拍服务外,还可以衍生开发可供研学、节展、电商、文创、农创等再创造、再营销、再消费的新产品。
赵斌将这些动作称为“跟着影视去旅行”的3.0版本。他进一步解释,1.0版本就是播了什么剧,大家就去什么地方旅行;到了2.0版本,影视剧播出后趁着热度修建相应的旅游实景体验,其实都是影视作为主体带动,“但我们的3.0版本,是从文旅端来作为主导,把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旅行社的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吸引剧组主动过来拍摄,我们来提供服务。当然也可以做定制,为当地定制一部剧。”
赵斌介绍,去年八月,他和团队从一个全国资体系转移到了上市公司体系中,希望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快速做大做强,充当耐心资本,将产业和全国大市场链接起来。未来,成都天府宽窄将会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成为内容IP的研发方,从项目参与者转变成项目研发者,从IP源头打造。二是加强跨界联动,比如《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会做跨界融合的尝试。三是重视AI等前沿技术,尝试将其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四是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比如即将开业的龙吟小镇项目。
在成都市区,除了可可豆动画所在的天府长岛文创产业园,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也是近几年兴起的影视产业新兴力量。
成都影视城兴建于2019年,依托四川传媒学院,建成了数字光影街区、超高清科创中心、“视界一号”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等产业载体50万平方米,2024年园区文创产业增加值15亿元。
成都影视城管委会副主任江勇介绍,影视城成立五年,最近两年入驻企业数量明显上涨,每年都能新增100家以上的影视、文创企业入驻。目前,影视城已经引进灵河文化、联瑞影业、壹同制作、春光好、世纪华纳等头部企业,其中壹同制作是代表性的“有根企业”,不仅租用了影视城的资源,还在影视城内安排了制作团队,进行常态化办公。
江勇透露,近期,成都影视城成立了微短剧专委会,将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同时,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剧组需要,1万平方米的“拍在成都”实景片场已经投入使用,包含古风府邸、现代别墅、警局等20余个主题场景,支持微短剧、广告等多类型拍摄,年内还将建成投用12个1000-5000平米的数字摄影棚。
回到成都
在近几年返乡潮的大趋势下,更多人愿意从一线城市撤出,回到家乡工作。同时,伴随着中西部开发政策的利好,“回到成都”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自2000年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上涨,已连续上涨超20年。据成都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47.4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7.1万人,已经非常逼近北京,即将成为全国人口“第三城”。
赵斌曾在2015年离开成都,在北京待了6年。2021年底,成都文旅集团正在招引人才,“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成都就是一座天然的影视基地,而且这是从产业的角度整合成都的影视和文旅资源,文旅集团也给了我很大的授权空间,可以自己组建团队,所以我就回来了。”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赵斌发现,最近找他咨询想要来成都入驻的影视企业,不仅仅在询问政策方面的问题,还在问是否能在成都招到合适的人才,“说明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根企业来到成都。”
刘可是某文创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在成都成立,但之前是在成都北京两地跑,去年他决定完全搬回成都。“我本身是四川人,但做文化产品大部分还是得在北京,现在产品更多趋于线上化,再加上一些家庭原因,就决定搬回来。”
在他看来,在成都办公与之前在北京没有太多不同。“本质上还是看你的产品设计,工具性产品受地域影响不大。而且疫情开始之后,大家都很习惯电话或视频会议。如今留在北京的团队主要负责大客户销售,这部分业务趋于稳定,产品、技术、研发、内容运营等部门都搬来成都了。”刘可告诉我们,现在公司40多人的团队中,七八成左右都是四川本地人。
“唯一的区别可能在生活上。生活节奏可能会慢一些,相对务实一点,有时候在北京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在饭局上。同时,成都的房租成本低,通勤时间要短一点,员工可能待得更舒服一点。”刘可补充。
像刘可一样认为成都创业环境不错的人不在少数。
“我回到成都,不仅仅是因为我是成都本地人,也因为从环境优势、政府扶持、地理位置和创作者基因来讲,都非常适合搭建一家娱乐公司。”Mia张敉尔表示,米亚娱乐现在正在主攻短剧业务,在文旅短剧方面,参与出品的短剧入选了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清单。近期,米亚娱乐还对接了四川省内江市、资阳市、自贡市的电商基地,计划对接品牌短剧等需求。
米亚娱乐在成都高校双选会现场
成都本地也一直有利好文娱产业发展的政策。
2017年,成都提出建立“三城三都”的设想。“三城”是指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三都”则是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2024年四川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中规定,政府价每年拿出3个亿对重大文艺项目进行扶持,对精品作品进行奖励。
近几年,很多头部影视公司会倾向于在成都建立西南区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江勇认为,“首先,成都及四川的文旅资源有利于影旅融合的整体开发。其次,就像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辐射和转移,影视产业现在也有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和发展的趋势。现在成都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制作能力已经能够承接国内一流的影视项目,所以很多想来西南地区拍摄的剧组会将成都作为首选。”
文娱产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资本、技术及产业链的深度整合,短期内很难实现产业重心转移。但近年来的“返乡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叠加,正让成都成长为“文娱产业第三城”,中国影视行业的地域格局或许也会迎来新的变化。
(文中刘可为匿名)
参考资料:
1.深蓝财经《哪吒破117亿背后,成都的野心藏不住了》
2.投资界《哪吒破70亿,成都赢了》
3.天府文创云《成都的动画产业链buff:十分钟路程就能组合一支制作团队》
作者|尖椒
成都,正在成长为中国文娱产业“第三城”。
以前,成都因《超级女声》《功夫熊猫》成为“选秀之城”“熊猫之城”,有着低成本优势的成都一直是文娱资源的输出地,是产业链条底端的“代工厂”。现在,制作《王者荣耀》的腾讯天美工作室让其成为电竞之城,《哪吒》爆火后出品方可可豆动画也成为“成都造”的一张新名片。
上个月底,在成都参加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期间,娱乐资本论走访了数家在成都本地的文娱公司,发现成都文娱产业展现出的新态势:随着近几年返乡潮带来的人才流入,中西部开发的战略趋势,加上成都及四川本地的文娱政策利好,成都正在成为文娱产业新高地。
截至2024年,成都影视企业的数量超过1300家,影视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去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500亿元,同比增长13.9%,占GDP比重11.65%。
娱乐资本论了解到,不少头部影视公司和创作者都在成都寻找新机会。灵河文化入驻了成都影视城,导演曹保平成立了成都煅影炼金影业,壹同制作已经在成都建立了西南总部,接下来将在成都布局拍摄基地、后期视效,并落地一部分作品研发环节……
文娱产业作为资源集中型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转移重心,但在这波进军西南的热潮和政策红利中,文娱人或许也能在成都找到新的破局机会。
从资源输出到资本聚集,成都文娱产业的一体两面
成都文娱产业一直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成都赛区爆火,总决赛前五名中,李宇春、张靓颖、何洁、纪佳敏均来自成都。从那时起,成都就有了“选秀之城”的称号。2008年,《功夫熊猫1》成功后,成都邀请梦工厂团队考察,促成《功夫熊猫2》融入青城山、麻婆豆腐等元素,向全球输出成都文化符号,又让成都成了“熊猫之城”。
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川渝人民在内容创作上具有天然优势:人民生活安逸,会有更多时间思考精神层面的创作。“成都也有非常浓厚的艺术和文化培养的氛围。”米亚娱乐创始人Mia张敉尔也提到,成都随处可见的咖啡馆,经常与图书角、阅读区相结合。
不难看出,无论是人力还是自然资源,成都有着可供文娱产业发展的丰沃土壤,但同时,成都早期一直是文娱资源输出型城市。《超级女声》由湖南卫视举办,成都只是选秀明星的输出地。熊猫具有国际影响力,但最有影响力的IP作品并不由成都打造,甚至连立足成都当地的大型影视公司都很稀缺。
另一个特点是“链主企业”的强势调动和产业地域集群性高。
2015年,腾讯天美工作室制作的《王者荣耀》上线,成为现象级产品。在《王者荣耀》的带动下,成都的游戏产业蓬勃发展。成都本土还诞生了tap4fun、天象互动、星合互娱等本土游戏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游戏相关企业超过7000家,游戏从业人员达5万人,形成涵盖研发、发行、电竞、直播的完整产业链。
出品电影《哪吒2》的可可豆动画位于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据天府文创云统计,共有来自成都的18家企业和1个音乐工作室参与《哪吒2》的制作:距离可可豆步行不到200米,是参与电影中角色“申公豹”制作的千鸟文化,再步行5分钟,便能到达参与特效制作的墨境天合。参与的成都企业中,星阅辰石打造动态分镜系统,艾尔平方负责三维场景渲染,美术担当则是画心科技,配音由声娱文化负责。
图片来源:天府文创云公众号
Mia张敉尔认为,成都文娱产业的特点是,产业聚集性较强,但行业集群性较弱。她解释道,OST传媒、可可豆动画、腾讯天美工作室,分别是娱乐直播、动画电影和游戏研发这些垂直赛道的佼佼者。“这几家公司都是各自单一赛道里耳熟能详的头部,但在成都这片土壤上,各个细分领域的优质内容独立创作团队,仍然散落在各处,数量之庞大。”
而且在过去,成都文娱产业给人很深的印象之一是“代工厂”。这里有大量游戏和动画公司的外包公司。以前,很多内容公司会选择在北上深成立总部,而后大概率会选择在成都建立第一家分子公司作为第二总部。“一方面,成都位居西南,距离北上深确实有点远,可能与资本也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成都的独立内容创作团队,从生活习惯到内容产品规格,都很擅长小而美,对于资本的需求度也许没有北上深的需求度高吧。这样说起来,两相作用下,这大概率是他们暂未选择在成都建立总部的原因。但我很期待更多的内容团队和资本,在未来选择将总部落户到我的家乡。”
天府宽窄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斌认为,成都影视业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在创作端来说差别不大,但江浙沪、大湾区会有更强的产业驱动和资本驱动能力,而成都正处于一个资源驱动向资本驱动的转型期。
赵斌透露,近期已经有中东资本来成都寻找本地优秀的文创独角兽企业进行投资。近三年,他也接待了好几波以前只会在北上广活跃的资本。最近,他还以评委身份参加成都市明日之星企业的评选,有不少企业获得了5000万以上投资,“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影旅融合3.0,影视城吸引头部,成都影视的新故事
从成都春熙路出发,向东驱车1小时左右,就能来到四川平原唯一的山地古镇——五凤溪古镇。在这个古镇的二期工程,你会见到一座即将开放的文旅项目——五凤溪·龙吟小镇。
“五凤溪·水龙吟小镇”以中视同成出品的玄幻武侠剧《水龙吟》的剧情为基础进行开发,是成都首个影游联动沉浸式文旅景区,开放后,游客可以在沉浸式体验感受影旅融合的魅力。
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影旅融合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论坛上,中视同成副总裁陈彦颉表示,在《水龙吟》剧集创作之初,出品方就已经考虑到如何让剧和地方文旅联动。考察了国内很多古镇以后发现,“五凤溪古镇从地理地貌都和剧中的场景有高度的吻合性。”同时,成都文旅集团、当地政府和平台方与出品方在开发理念和未来设计上观念一致,因此才有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作为龙吟小镇项目的另一个合作方,赵斌透露,这个项目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水龙吟》是在横店拍摄的,后来一个偶然契机,咪咕向我们推荐了这个项目,我们意外发现剧中场景与古镇的风景非常相似。如果我们能在早期接触到影视项目,或许《水龙吟》也可以在古镇实景拍摄,但当时彼此之间都有这个信息差。”
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由成都文旅集团牵头,四川省内市州文旅局、文旅集团联合成立了“光影天府•拍在四川”影旅联盟。为此,成都文旅集团还整合旗下天府文旅、成都中青旅行社、春光好传媒等合资组建了成都光影天府影旅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以“影旅融合”为主业方向的服务商,除了提供传统的落地制片协拍服务外,还可以衍生开发可供研学、节展、电商、文创、农创等再创造、再营销、再消费的新产品。
赵斌将这些动作称为“跟着影视去旅行”的3.0版本。他进一步解释,1.0版本就是播了什么剧,大家就去什么地方旅行;到了2.0版本,影视剧播出后趁着热度修建相应的旅游实景体验,其实都是影视作为主体带动,“但我们的3.0版本,是从文旅端来作为主导,把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旅行社的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吸引剧组主动过来拍摄,我们来提供服务。当然也可以做定制,为当地定制一部剧。”
赵斌介绍,去年八月,他和团队从一个全国资体系转移到了上市公司体系中,希望借助上市公司的平台快速做大做强,充当耐心资本,将产业和全国大市场链接起来。未来,成都天府宽窄将会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成为内容IP的研发方,从项目参与者转变成项目研发者,从IP源头打造。二是加强跨界联动,比如《单排喜剧大赛第二季》会做跨界融合的尝试。三是重视AI等前沿技术,尝试将其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四是打造新的消费场景,比如即将开业的龙吟小镇项目。
在成都市区,除了可可豆动画所在的天府长岛文创产业园,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也是近几年兴起的影视产业新兴力量。
成都影视城兴建于2019年,依托四川传媒学院,建成了数字光影街区、超高清科创中心、“视界一号”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等产业载体50万平方米,2024年园区文创产业增加值15亿元。
成都影视城管委会副主任江勇介绍,影视城成立五年,最近两年入驻企业数量明显上涨,每年都能新增100家以上的影视、文创企业入驻。目前,影视城已经引进灵河文化、联瑞影业、壹同制作、春光好、世纪华纳等头部企业,其中壹同制作是代表性的“有根企业”,不仅租用了影视城的资源,还在影视城内安排了制作团队,进行常态化办公。
江勇透露,近期,成都影视城成立了微短剧专委会,将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同时,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剧组需要,1万平方米的“拍在成都”实景片场已经投入使用,包含古风府邸、现代别墅、警局等20余个主题场景,支持微短剧、广告等多类型拍摄,年内还将建成投用12个1000-5000平米的数字摄影棚。
回到成都
在近几年返乡潮的大趋势下,更多人愿意从一线城市撤出,回到家乡工作。同时,伴随着中西部开发政策的利好,“回到成都”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自2000年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上涨,已连续上涨超20年。据成都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147.4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7.1万人,已经非常逼近北京,即将成为全国人口“第三城”。
赵斌曾在2015年离开成都,在北京待了6年。2021年底,成都文旅集团正在招引人才,“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成都就是一座天然的影视基地,而且这是从产业的角度整合成都的影视和文旅资源,文旅集团也给了我很大的授权空间,可以自己组建团队,所以我就回来了。”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赵斌发现,最近找他咨询想要来成都入驻的影视企业,不仅仅在询问政策方面的问题,还在问是否能在成都招到合适的人才,“说明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根企业来到成都。”
刘可是某文创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在成都成立,但之前是在成都北京两地跑,去年他决定完全搬回成都。“我本身是四川人,但做文化产品大部分还是得在北京,现在产品更多趋于线上化,再加上一些家庭原因,就决定搬回来。”
在他看来,在成都办公与之前在北京没有太多不同。“本质上还是看你的产品设计,工具性产品受地域影响不大。而且疫情开始之后,大家都很习惯电话或视频会议。如今留在北京的团队主要负责大客户销售,这部分业务趋于稳定,产品、技术、研发、内容运营等部门都搬来成都了。”刘可告诉我们,现在公司40多人的团队中,七八成左右都是四川本地人。
“唯一的区别可能在生活上。生活节奏可能会慢一些,相对务实一点,有时候在北京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在饭局上。同时,成都的房租成本低,通勤时间要短一点,员工可能待得更舒服一点。”刘可补充。
像刘可一样认为成都创业环境不错的人不在少数。
“我回到成都,不仅仅是因为我是成都本地人,也因为从环境优势、政府扶持、地理位置和创作者基因来讲,都非常适合搭建一家娱乐公司。”Mia张敉尔表示,米亚娱乐现在正在主攻短剧业务,在文旅短剧方面,参与出品的短剧入选了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清单。近期,米亚娱乐还对接了四川省内江市、资阳市、自贡市的电商基地,计划对接品牌短剧等需求。
米亚娱乐在成都高校双选会现场
成都本地也一直有利好文娱产业发展的政策。
2017年,成都提出建立“三城三都”的设想。“三城”是指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三都”则是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2024年四川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办法》中规定,政府价每年拿出3个亿对重大文艺项目进行扶持,对精品作品进行奖励。
近几年,很多头部影视公司会倾向于在成都建立西南区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江勇认为,“首先,成都及四川的文旅资源有利于影旅融合的整体开发。其次,就像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辐射和转移,影视产业现在也有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和发展的趋势。现在成都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制作能力已经能够承接国内一流的影视项目,所以很多想来西南地区拍摄的剧组会将成都作为首选。”
文娱产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人才、资本、技术及产业链的深度整合,短期内很难实现产业重心转移。但近年来的“返乡潮”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叠加,正让成都成长为“文娱产业第三城”,中国影视行业的地域格局或许也会迎来新的变化。
(文中刘可为匿名)
参考资料:
1.深蓝财经《哪吒破117亿背后,成都的野心藏不住了》
2.投资界《哪吒破70亿,成都赢了》
3.天府文创云《成都的动画产业链buff:十分钟路程就能组合一支制作团队》

娱乐资本论
娱乐资本论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