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来到郑州,可以来杜岭街转一转;
如果你想了解郑州,那么一定要来杜岭街走走。
位于郑州金水区的杜岭街,斑驳的青砖墙上镌刻着百年光阴流转。这条看似寻常的街道,见证着商都文明的传承脉络,更孕育着郑州独特的市井记忆。
杜岭街,因村落得名
杜岭街这条郑州人家喻户晓的老街道,最早因村落而得名。
传说明末时期,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王、杜两姓几户人家背负行囊踏上迁徙之路,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在杜岭街街道办事处杜岭社区附近结庐而居。垛墙筑舍,垦荒屯田,荒凉的土地逐渐有了人烟,这里发展成村落,依照最早迁居的两姓人家,叫做“杜王村。”
清乾隆年间,随着王氏族人陆续外迁,杜氏宗族一家独大,牢牢扎根此地,甚至建起了祠堂,记载子孙在此处的繁衍生息。
清道光二十九年春,郑州久旱。村民们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应祈祷下雨,杜姓人家为谢天公,集资在村南古城墙高处,建了一座庙宇。周围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朝拜,求神保佑,由于香火长年不断,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庙会。
高处为“岭”,因着这座庙宇,这座村落逐渐改名“杜岭村”。
杜岭街的前身则是条蜿蜒在商代城墙遗址上的黄土路,蹒跚赶路进城的村民、赶着骡马的商队,晨昏往来,在这条杜岭村进城的必经之路踏出深陷的车辙。
文脉不断,烟火不息。如今的杜岭街,仍保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几十米文化墙、街上复刻质朴的古门古窗,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景观小道。
漫步在杜岭街,青砖灰瓦间仍能触摸到岁月的纹路。文化墙上,斑驳的老照片与浮雕讲述着商都往事;复刻的古门古窗下,老人笑呵呵地聚一起闲聊,闲言碎语里仿佛回荡着百年前的市井喧嚣;路边绿木成荫,穿着时尚的青年三三两两结伴,挎着小包来一场“city walk”——这条烟火氤氲的老街,始终在砖缝瓦砾间跳动着城市最本真的脉搏。
惊世考古发现,一条古街承载的商城记忆
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张寨南街出土了两件青铜方鼎,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杜岭一号”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二号”被河南博物院收藏,并从该院13万余件藏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杜岭二号方鼎
鼎是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用途。随着国家在中原的诞生,历史又赋予了“鼎”新的文化内涵——权力的象征。《左传》有载:“桀(音同节)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族亡则鼎迁。在郑州地区出土如此大型的青铜方鼎,也是商王朝在此建都的有力佐证。
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育彬在回忆起初次见到杜岭方鼎时的感受时,曾这样形容:“两尊青铜大鼎,破土而出,其峥嵘之势、不言自威的霸气,无疑彰显了王者的风采。”杜岭方鼎的发现,让考古工作者们真正触摸到了一个王者之都的历史脉络。
当考古学家轻轻拂去方鼎上的泥土,郑州的历史面貌也逐渐清晰。
从一座商代早期的普通城市遗址,到“疑似”中丁之都,再到一座商王朝开国之君成汤营建的国都。有了郑州商城的存在和杜岭方鼎的证明,因“断代”而看似年轻的郑州,一跃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挺进了中国“大古都”俱乐部。
2020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LOGO、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的吉祥物“鼎鼎”、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的郑州展馆……杜岭方鼎的形象已深深融入城市的现代肌理,成为郑州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之一。
随着杜岭方鼎出土,杜岭街这条老街道也越发受人关注。漫步街道,路边的艺术长廊以厚重杜岭、印记杜岭、风华杜岭、星光杜岭四个篇章,将这条街区的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商代在此建亳都;宋代苏轼、苏辙兄弟在此话别;明代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此大战明军;民国时期,冯玉祥在此建平民村;近代时期,市民豫剧“须生泰斗”周海水在此创办戏曲培训学校,杜岭街成为“豫剧圣地”……
“一条杜岭街,半部郑州史。”历史的层层积淀在这里清晰可辨,种种栩栩如生的故事,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杜岭街这条浸透时光的街道,既是郑州城市发展史的微缩标本,更是中原文明传承的生动注脚。当暮色降临,老街坊们闲坐树荫下,讲述着杜岭村的起源,孩童们追逐嬉戏,历史就这样在寻常巷陌中静静流淌。
(部分图源网络)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