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农业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劲动力。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河南作为重要农业大省,在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方面有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加快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进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成为当前阶段的重中之重。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省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七大行动”和打造大良田、大科创、大产业、大服务、大乡建、大数据“六大平台”等重大工作,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取得农业强省建设的新突破新成效。2023年以来,以种业为核心的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形成了种业创新生态和成果转化新体系,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同时,大力推进5G基站、农业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要素新技术的供给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探索走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机制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的融合高产模式,使农业的发展基础更为坚实。据统计,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343.9亿斤,连续八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但是,新质生产力在全方位赋能农业强省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农业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智慧作物”,在大规模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还面临着技术成本高、配套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融合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低,附加值不高。如,河南省的花生产业,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是简单地将花生加工成花生油,而对花生壳、花生红衣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不足,未能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花生蛋白粉、花生红衣提取物等产品。三是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未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化肥、农药等农资使用不当导致土地污染。四是人才素质与新质生产力需求不匹配,现有的农业人才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方面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进河南农业强省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一方面,持续提升种业创新能力。做强“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种业“航母级”企业。另一方面,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应用。在生物农业科技方面,重点研发推广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在设施农业技术方面,探索建设“植物工厂”,提升农作物产出效益;在农产品加工技术方面,加快研发农产品功能性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农产品风味分析及保持关键技术等。

二是深化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融合。一方面延伸加工链条,培育加工龙头企业,优化加工布局。立足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预冷保鲜、清洗分割、分级包装、烘干储藏等产地初加工,延长农产品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平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和功能食品等,不断做精做细农产品加工业。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统筹产地、销区和园区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农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田园风光、村落建筑、民俗风情等乡村独特资源优势,发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休闲康养等农业新业态,打造农文旅“三位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新场景。结合农村教育资源,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提升公众对农业的认知和兴趣。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业康养产业,提供绿色生态的康养服务,满足人们健康养生需求。

三是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与模式。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在农产品种植中推广绿色生物有机肥替代传统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等替代工程,在畜禽养殖中推广精准饲喂、全营养草料混合饲喂等技术,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食用菌基质材料、复合材料等产业,提高秸秆转化附加值,推广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提升耕地地力。开展农业碳汇试点,加快构建农产品碳标识体系,研究制定农业固碳核算方法,设立农业碳汇交易市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四是构建多层次农业人才体系。加大对农业人才的教育投入,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农业人才体系。首先,引进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优惠政策、项目资助等方式,吸引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其次,培养本土农业科技人才。依托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提升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再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常态化选派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