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战略的核心内容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2019年9月18日)、济南(2021年10月22日)、兰州(2024年9月12日)三次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政治局会议(2025年1月20日)报道要点,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10月8日)和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2年10月30日)相关规则要求,我们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可以概括归纳为四个关键内容,即: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黄河安澜、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弘扬。从优先性来说,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与黄河安澜显然更靠前,从基础性和持续性来说,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弘扬则显得更为根本。从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讲话内容也能看到,随着水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与黄河安澜问题解决的明显进展,对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弘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比如济南会议尤其是兰州会议相关报道高质量发展的篇幅就大大增加,内容更加具体,关键词更丰富。如“风电光伏”和“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布局”“特大城市”“沿黄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区域战略的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协调联动”“共建‘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涉及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提到了。
二、实施黄河战略,启动三大项目
开封作为处在黄河下游悬河位置,又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都,历来在涉及黄河议题上都备受关注,当然是实施和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重要支点。为实施和落实该战略所谋划的相关项目举措,只要符合本地实际和国家战略方向,且具备基本条件,合情合理,一定会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层面的支持。
撇开围绕黄河战略已经布局实施的存量项目措施不说,下一步,我们建议以高质量发展为轴线和指向,把水资源利用、生态建设与黄河安澜、文化传承弘扬等因素融汇起来,谋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引黄灌溉及全域水生态系统优化、科创走廊建设和宋文化智能化再现等三大项目。
1.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引黄灌溉设施,建设全域水生态系统
悬河位置使开封具有最好的自流引黄灌溉条件,引黄工程建设起步早,也相对完备。但相对于新乡、濮阳和山东诸沿黄城市,甚至像许昌这样非沿黄城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的渴望度和充分度、引黄灌溉及水生态系统优化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除祥符区和兰考县之外,开封辖区内尉氏县、通许县和杞县等广大优质农作区的很大部分,都还没有被引黄灌溉覆盖,主、干、支、沟等各不同层级的渠道互联互通水网及相应的水生态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与河南强农战略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以来,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标准不断提升,投入不断增多。据悉,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投入最新的标准是每亩3000元。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大头是水利基础设施,大概可以占到总投入的70%以上。我省大部分地区不具备使用地表水条件的农区,不得不把水利建设投入用于打井采地下水。实际上,地表水更有利于作物生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直倡导采用地表水。开封具备引黄灌溉的有利条件,如果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引黄灌溉体系,力争实现对高标准农田黄河地表水全覆盖,并借机打造全域水生态系统,就可以使黄河水资源充分利用、沿黄生态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得益彰。
具体操作上,一是要市政府立项,责成市农业农村局协同水利局,对全市农田和引黄灌溉水利设施及河渠湖塘水生态系统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委托第三方智库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指向,对整个市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引黄灌溉设施及水生态系统建设进行谋划规划,纳入“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向社会招标,由工程设计施工专业机构分步分批实施落地。最终用五到十年的时间,使开封市域乡村成为居民点稀疏时尚、农田平整规范、路网沟渠林带相映成趣、河湖坑塘错落有致的美丽田园。
可通过三个渠道筹集资金:一是争取更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包装项目争取专项债;三是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争取更多民间资金投入。
2.依托运粮河调蓄湖,升级重构科创园,打造郑开同城化战略支点
2018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中,附有一个郑开创新创业示范带(郑开科创走廊)专项规划,沿郑开大道和郑州科学大道-开封东京大道及连霍高速公路布局,西起郑州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开柳路(安远大道),面积262平方公里,示范带上自西向东布局若干个组团,开封辖区内有两个组团,一个在东侧,以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为中心,一个在西侧,以运粮河为中心。运粮河组团本来就是开封新区城市发展的黄金地段,根据开封市政府2025年工作报告,运粮河黄河调蓄湖即将启动建设在即,未来这里生态美景会更加诱人。同时恒大项目也亟需置换调整,这里的发展空间会更为充裕。所以,建议借助郑开同城化概念,以原有的郑开科创走廊规划为依托,以运粮河调蓄湖为中心,打造新的科创园。新科创园一是可以给现有科创园中的好项目留出较大的拓展空间;二是引进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在这里设置研究院或实验室,或招募知名教育家科学家领班创办具有民间性质的高水平大学,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和科创基地;三是与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打造成果输出转化中心;四是实施特别优惠的人才政策,建设人才特区,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最终将运粮河科创园打造成为郑开科创走廊上的创新创业高地,使之成为郑开同城化的重要支点,成为成果输出和产业孵化的基地。
3.依托古城,利用智能化手段,打造宋文化创意创业园
中国经济进入消费驱动阶段之后,开封文旅爆发式发展的时机也到了。王婆说媒、大学生夜骑开封、清明上河园和万岁山人流爆火等现象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传统上主要靠景点门票营收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大。随着“黑悟空”“哪吒”等受到热捧,尤其是deepseek横空出世和杭州“六小龙”人工智能公司闪亮登场,在为新产业和新生活方式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为文化旅游业如何与人工智能融合创造新业态展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开封宋文化底蕴丰厚,相关人物故事数不胜数,既有“黄袍加身”“斧声烛影”等帝王轶事,又有包拯反腐、王安石变法、苏轼乌台诗案等名人史实,更有水浒人物等诸多演绎故事。利用人工智能对其深度开发,使其活化,适应现代人欣赏和文化消费需要,创造新的业态,将对开封文化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
开封有相对完整的古城场景,也有成功运营的文化旅游企业。近年来,搬迁居民,为古城旅游开发腾出空间已经形成共识,市委、市政府也一直在谋划古城旅游开发方案,缺的似乎是创意和资金。随着清明上河园人流饱和度越来越高,其有限的空间已成为企业成长的限制,据悉,它也正在筹划资本市场上市募得更多资金,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应该说,现在是有故事,有技术,有空间,也有资金,开封文旅新业态的喷发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东风是什么?是人才,是创意。
因此,建议由政府在古城某处辟出一个合适的空间,冠名“宋文化创意创业产业园”,交由民间企业(如清明上河园等)领衔组织运营,政府设计谋划一套支持创意创业的政策组合拳,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募引进创意创业人才进园创业,必要时,也可举办宋文化创意创业大赛之类的活动,遴选优秀的创意创业方案。主运营企业则可根据其市场前景判断,择优给予股权投资支持,求得创意企业和运营主体一起成长,最终形成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开封新业态支撑下的文旅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