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豫西发端的“豫西调”和根植豫东平原的“豫东调”糅合而成的“河南梆子”,经过数代表演艺术家的演绎和创新,最终形成了流派众多、影响深远和传唱最广的中国戏曲大剧种。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及现代豫剧《朝阳沟》等经典剧目外,豫剧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们在著名作家赵富海的笔下,十分生动扑实。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

1985年的春节晚会上,常香玉的《花木兰》经由郑州姑娘小香玉的演唱,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自此之后的历届春晚舞台,几乎都可以听到和看到豫剧演员的唱腔、身段。

豫剧的源头是“靠山吼”

所谓“靠山吼”,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民间艺人创造的戏曲形式。人们称之为豫西调。经过与开封周边艺人创造的“豫东调”(祥符调)融合,这才变成创新的“河南梆子”。

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则经历了两个阶段。1950年,群众河南梆子戏团在武汉演出,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听后建议说:“河南简称豫,改名豫剧吧,好听,更宽阔。”1954年,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常香玉的河南梆子《花木兰》代表陕西参加了汇演。汇演结束后,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也建议,把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又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排了座次: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豫剧名旦优伶不亚于今天的演艺巨星

在豫剧最受欢迎的时期,中国戏曲五大剧种里,只有豫剧这一剧种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剧团。河南县乡都有豫剧小剧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中流传最多的说法是“看了常香玉,三天不生气”“三天不吃盐,也忘不了崔兰田”。豫剧六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她们代表两大流派。豫西调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音味略带秦腔,优美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而另一派祥符调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则以粗犷、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和委婉含蓄著称。

豫剧还有“十八兰”之说

所谓十八兰是十八个演员名子都有一兰字,如崔兰田、周兰芬等,十八兰的师傅叫周海水,他是荥阳人,在郑州杜岭街14号院教十八兰。十八兰个个都是十几岁唱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八兰”创造了豫剧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迹。崔兰田说,周海水从上蔡老家来荥阳带十八兰打擂台,战败了张小乾等名老艺人,张小乾说:我一世英名,竟败在这群小妮手下!十八兰声名远播:

周海水曾率常香玉、汤兰香等到开封演出,为豫西调与祥符调两大流派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擂台赛比拼的是情怀

上世纪60年代,在天津的陈素真来郑参加豫剧流派演出,当地文化部门把她和常香玉的专场放在大石桥“半拉锅”露天剧场,这个剧场是石条座,原来是为1955年乌克兰访华演出芭蕾舞《天鹅湖》而建。之前,安排在河南人民剧院,乌克兰团长,在舞台上脚步丈量,说:台口太短、纵深到二道幕太浅,小天鹅会飞向观众席,他一摊手:除非你们在三天之内找一个或建一个大舞台,否则,终止合同。我方:两天内建好,供小天鹅在舞台上表演。结果是一天两夜建成“半拉锅”,乌克兰领队到半拉锅吃惊地在舞台上跳狐步,拉大幕,看灯光效果,又看台下横10排、纵32排的水泥预制板条凳,在纵向四个过道行走,高唱《红莓花儿开》。

陈素真、常香玉“半拉锅”打擂台。

1961年的秋天。陈素贞《洛阳桥》“甩大辫”,听唱,看她甩辫的飘逸感;常香玉《白蛇传》,听“每日里我等你呀,月上高楼…… ”,看,知许仙白娘子恨他见法海,一指戳许仙眉头,许欲倒,白娘子一住,…… 台下掌声如大海波涛汹涌,刹戏,场外开打,一方叫,陈素真,就是陈素真!一方脱了布衫,喊,常香玉,就是常香玉!那个时代的粉丝为心中偶像开打,真乃铁粉。

从“靠山吼”“河南梆子”“豫剧”,在中原这块沃土上生长得根深叶茂。农村、城市、都市村庄、公园,豫剧那种抑扬顿挫的唱腔,总是能听到的日常。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