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1985年的春节晚会上,常香玉的《花木兰》经由郑州姑娘小香玉的演唱,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自此之后的历届春晚舞台,几乎都可以听到和看到豫剧演员的唱腔、身段。
豫剧的源头是“靠山吼”,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最早是明清年间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民间艺人创造的戏曲形式“靠山吼”。所谓“靠山吼”,也跟豫剧艺人演出的地方多为山地平台有关。后来,人们把在洛阳附近的这种唱腔称为豫西调。经过与开封周边艺人创造的“豫东调”(祥符调)融合,这才变成创新的“河南梆子”。
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则经历了两个阶段:1950年,群众河南梆子戏团在武汉演出,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听后建议说:河南简称豫,改名豫剧吧,好听,更宽阔。1954年,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常香玉的河南梆子《花木兰》代表陕西参加了汇演。汇演结束后,文化部长沈雁冰(茅盾)也建议,把河南梆子更名为豫剧,又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排了座次: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这一年,沈部长还决定了一件事:将1953年组建的郑州市曲剧团升级为河南省曲剧团。在这之前,成立仅一年的郑州市曲剧团已经在郑州和开封连演了200多场他们编排的曲剧《红楼梦》,改变了大调曲子旧时的地摊化、唱堂会现状。曲剧《红楼梦》1954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又受到周总理的赞扬。
豫剧名旦优伶不亚于今天的演艺巨星在豫剧最受欢迎的时期,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里,只有豫剧这一剧种在全国的各个省份都有剧团,河南的县乡也都有豫剧小剧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群众中流传最多的说法是“三天不吃盐,也忘不了崔兰田”“看了常香玉,三天不生气”。
崔兰田和常香玉同为豫西调的代表人物,比较著名的还有马金凤。豫西调是豫剧的两大派别之一,音味略带秦腔,优美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而豫剧的另一派别是祥符调,以粗犷、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和委婉含蓄著称,代表人物是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两大流派六个人,是中国公认的豫剧六大名旦。此外,豫剧还有“十八兰”之说。郑州的老戏迷们,提起“十八兰”没有不知道的。“十八兰”是十八位演员的芳名,她们曾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豫剧票友如数家珍。大家常常以知道几个“兰”、“兰”又是哪出戏唱得响而争得脸红脖子粗。
“十八兰”不仅在郑州,在陕西、河北、河南等地都享誉多年。十八位演员,每个人的名字都有“兰”,每个演员都是十几岁就唱响舞台。她们或是剧团的台柱子,或独立带领一个剧团,在五六十年代,“十八兰”创造了豫剧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迹。
有一次我在安阳采访崔兰田,尚在病中的她谈得最多的就是豫剧的“十八兰”。这不仅因为崔兰田也是一“兰”,也因为“十八兰”多数又是从郑州及邻县开始唱响的。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号称豫剧“一代宗师”的周海水。周海水自1938年在郑州创办豫剧学员班“太乙新班”到1964年逝世,在郑州传艺、生活了近30年。培养出了声震河南乃至全国豫剧界的名伶“十八兰”。
崔兰田感慨说:没有周海水,哪有我崔兰田,哪有“十八兰”!周海水并非名门出身,他学唱豫剧是从“地摊”开始的。
在中国,京剧自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遂成为国粹,有戏园子、舞台供他们演出,而豫剧在新中国成立前多是在“地摊”“庙会”“集市”“骡马大会”上表演。
周海水是河南上蔡人,学唱戏却是在郑州的汜水、荥阳一带,清光绪末年,周海水的母亲病故,父亲周马成携带周海水及哥弟三人到汜水县韩村落户。那时,这一带乡村多庙会,庙会上又盛行唱戏,当地就有许多戏班。落户韩村后,周马成以卖汤饼为生,经常带着孩子跟着戏班赶场。由于哥哥也学唱戏,周海水慢慢爱上了这一行。因其聪明伶俐,口齿清晰,初学丑角,后又因嗓音高亢而改须生,逐渐驰名于郑汴。
当时,郑州附近几个县的剧团中,以荥阳的张国庆、贾峪的张小乾、密县的张福寿(被称为“三张”),名气最大,加上周海水,合称河南梆子豫西调“四大须生”。周海水之所以成为豫剧名角,除了他字正腔圆,演技出众外,还在于他对豫剧的创新。据崔兰田回忆,豫剧过去的念白多是地方方言,无韵味,是周海水首创了“豫剧京白”,他的念白抑扬顿挫、喷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为豫西调的下五音。他还常请有识之士改进剧情,剔除陈腐,精炼戏词,为推动豫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周海水曾率常香玉、汤兰香等到开封演出,为豫剧豫西调与祥符调两大流派的交流打下了基础。还曾率戏班进西安演出扩大豫剧在西北的影响。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在花园口决黄河大堤以堵截日军,结果酿成巨大水灾,致使郑洛一线难民云集。周海水为解决难民子女生活问题,便在郑州招收学徒、传授技艺,这其中就有崔兰田。崔兰田的戏多为苦戏,故人称“悲剧之星”。崔兰田在河南豫剧中的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流派中自立一派。其他十多个“兰”在河南省内外也都独领一个剧团挂头牌。
“十八兰”中生、旦、净、丑俱全,各有千秋。豫剧擂台赛比拼的是情怀豫剧表演当中最有意思的是打擂台,各个流派戏台对着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观众看得热热闹闹,酣畅淋漓。“十八兰”之所以一战成名,就是在郑州的汜水跟当时名声颇大的张国庆打擂台。周海水提前写成海报,广为张贴,生旦净丑各角均安排有“太乙新班”演员,且十八位演员无论姓啥名谁,中间一律以“兰”字称之。“十八兰”在对演中三获全胜,名噪一时。
上世纪60年代,在天津的陈素真来郑参加豫剧流派演出,当地文化部门把她和常香玉的专场放在了大石桥“半拉锅”露天剧场,这个剧场是为1955年乌克兰访华演出“天鹅湖”而建,横10排水泥预制板条,纵32排,可容纳3000人,当天座无虚席。
陈、常上台各亮拿手戏,观众就觉得有了打擂台的意思了。陈素真的甩袖功夫戏,观众爱的是这种飘逸感,常香玉的《白蛇传》,表现的是恨爱交织。豫剧打擂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延续到了电视节目。
1994年,河南电视台创办了一档叫“梨园春”的节目,这是一个纯粹的戏曲栏目,栏目的宗旨是: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的戏曲剧种,以打擂台的方式呈现一档戏曲综艺栏目。最早都是邀请豫剧名角来现场演出。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申凤梅、刘忠河、海连池、任宏恩、李树建粉墨登场打擂比拼,成为河南电视台的“盛世”,很受欢迎。
为了让更多热爱豫剧的普通老百姓参与进来,1999年,《梨园春》改版,走出了大众化的路子。通过擂台赛发掘出很多豫剧新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全国戏迷擂台赛年度总冠军孔莹,获得金奖时刚刚10岁。
自1994年至今26年来,梨园春已成为中国电视界戏曲栏目的第一品牌,囊括了“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大奖,荣膺由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梨园春》奉献的经典剧目层出不穷,观众也是常听常新。
从“靠山吼”“河南梆子”到豫剧,两百年来,豫剧在河南广袤的土地上生长得愈发根深叶茂。河南农村的“红白喜事”,一般情况下要请一班“响器”,就是吹拉弹唱,经济条件好的,要请戏班子唱上三天。城市的“都市村庄”,一样守旧礼,请“响器”,请戏班子。尽管随着都市村庄的拆迁,城市里基本看不到那种“搭戏台、唱大戏”的热闹情形了,但是豫剧那种抑扬顿挫的唱腔,却是城市公园、屋舍楼宇或乡间地头总能听到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