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刊发我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理论文章《“长者饭堂”破解社区养老就餐难题》
11月6日,《学习时报》刊发我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李宜航理论文章《“长者饭堂”破解社区养老就餐难题》。该文被“学习强国”总平台、广东学习平台、新疆学习平台等转载。
“长者饭堂”破解社区养老就餐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如何让“养老”逐步迈向“享老”,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广的以社区养老服务为着力点,建设长者饭堂的做法,契合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人口结构转型、老人生活方式多样、传统文化观念深植等多重现实,是健全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牵引。
创新社区公共服务,优化社区功能
当前我国养老格局具有鲜明的“9073”特征,即约90%的老人居家养老,7%左右依托社区养老,3%由机构养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必然成为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长者饭堂推动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有机融合。居家养老契合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日常生活习惯和老年人心理,是大多数老年人养老的首选方式。但人口老龄化导致独居、单人户、空巢家庭等现象普遍,家庭的赡养功能弱化,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居家养老长者的吃饭难问题逐渐成为广泛存在的社会性难题。长者饭堂以解决独居、空巢、留守、失能、残疾、高龄、经济困难等特殊老年群体用餐问题为重点,通过联动多个部门、汇集多方资源、建成多重服务网络,较好解决了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并逐步向社区其他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辐射,让居家老人在家门口、社区中享受到专业化市场服务和社会化照护体系,从而借助社会力量、社区服务修复了家庭功能,实现了家庭生活与社区养老的统一。
长者饭堂创新了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长者饭堂在搭建多层次助餐配餐服务网络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延伸拓展,呈现出从单一助餐平台升级为社区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平台的较大潜能,成为优化社区治理结构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有条件地区推动长者饭堂在提供用餐配餐服务基础上,积极适应长者多样需求、群众预期心理,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创新服务产品。如深度挖掘老年人深层次服务需求,发展涵盖助餐配餐、休闲娱乐、保健康养、社区服务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打造居家社区“一站式”养老服务解决方案,推动长者饭堂从服务特殊老年群体向惠及社区普通老人和流动老人并不断满足有需求的社区各类居民转变,从满足单一用餐服务向满足周边社区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上门服务、医养康养等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转变。另一方面,长者饭堂牵引了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有助于激活用好颐康中心、颐康服务站等机构的综合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社区既有综合服务设施、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阵地品质提升。由此,长者饭堂形成了老年助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阵地+养老康养机构+餐饮企业+物业服务+公益慈善等“N+老年助餐”的灵活多元服务供给格局,建立起扎根社区、低成本高效率、集中化服务居家老人的准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提升社区温度,重塑情感共同体
目前,随着社区人口规模扩大、流动性越来越高,我国越来越多的社区需要协调推进功能共同体建设和情感共同体建设,把情感“带回”社区。长者饭堂的建立,不仅构建出适应居家养老长者的邻里互助、社区交往的公共生活方式,而且有助于弥补社会结构变动导致的家庭、社区情感功能不足,打造出适应老人居家养老生活、邻里交往的社区情感共同体。
调和家庭关系,让长者享有家庭情感。长者饭堂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和服务,借助相关机构组织、社会服务力量等,介入日常生活,参与日常互动,建立起常态化的情感交往模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长者饭堂借助就餐配餐网络和志愿者社工义工等力量,为鳏寡老人和子女不在身边的长者常态化提供照料陪护和情感支持,让居家长者借助饭堂服务、社会支持获得了某种家庭结构的完整,享受了家庭情感的补充。同时,在家庭小型化的情况下,长者饭堂有助于调和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供养者和照料者关系,促进家庭的代际和谐。
促进社会融入,让长者享受社会情感。在社区中,多数居家长者除自发组织社交活动、非常态化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外,容易成为社区生活无声的“边缘人”和“局外人”。长者饭堂通过饭堂空间的功能拓展、服务提升、活动再造等,为社区长者缔造“银龄交际圈”,打造家门口的“议事厅”、老年街坊的“小课堂”、居家养老的“连心桥”,营造出新的社交连接和情感寄托,让居家长者享受到更好的公共生活和情感支持,有力提升养老生活的精神质量,让更多老年人获得集体归属感。
激活社区关系,让社区更加和谐。城市社区的高流动性,农村社区的人口外流和留守群体。
新尧网
新尧网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