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普子胥 

1973年,袁隆平带领科研工作者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技术难关。

从此,在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地上,长出了更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几千年来,首次将饥饿驱逐出了中国。

事情到此,还远远没有划上句号。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后,1979年开始,中国就向全球提供了杂交水稻的种子,也通过国际培训班,向全球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输送技术。截至2021年底,仅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框架下,中国就已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近110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占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框架下派出专家总数的60%。

如今,在近7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杂交水稻每年播撒到了800万公顷的土地上,普遍比当地水稻品种亩产增加20%以上。

于是,一碗碗沉甸甸的大米饭,将这颗蓝色星球上不同肤色的人们,与饥饿隔绝。做到这些,或许只因为:“淋过雨的人,在雨天总会更想给他人撑伞。”

农业是中国的底色,是一张名片,也是一种态度。几十年来,从养活自己,到用技术帮助他人、教会别人用技术自给自足,中国推广杂交水稻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搭台唱戏”,也为全球更多发展中国家,给予了富足自己的原生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存在于中国农业中、不断向世界传递出的态度,到了现在,也让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其中,将中国技术和态度,通过农业洒向了世界。

一、农业团队亮相联合国,中国企业“搭台唱戏”

“跨越半个地球到中国参赛并取得第一名,我们非常意外,也很惊喜。”

谈到这段时间的经历,秘鲁Identi团队的队长罗宾逊,有些兴奋,又有些感慨:“难以想象,一个月前我们还在秘鲁为农户提供服务,现在却到了罗马。这是一段了不起的旅程,让我们能够了解全球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在今年刚刚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农创客大赛上,罗宾逊所在的团队,经过层层筛选比拼,一举获得金奖。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转战罗马,将自己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的喜人成果,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主办的2024世界粮食论坛系列之一的科学与创新论坛上,向世界集中展示。

能够站在这次论坛上,自然离不开这支团队在助农上的“硬实力”。

事实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民虽然能将种植品种、采买开支、销售价格等各类数据提供给不同的信息服务商,可往往这些数据只停留在表面,固化在数据库中。这就造成了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一个重要难点:数据分散。

为此,这一支秘鲁的科研团队根据当地农民客观存在的难题,研究定制出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可交互协议系统”,投身到了农民广泛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解决方案中。在这套系统中,农民可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需求实时同步至到系统,并在系统推荐下,精准匹配政府、采购方、非政府组织等相关主体以解决生产、销售等环节面临的问题。

于是,正式投入运营的第一年,该系统就已服务了超20000名农民,30%的当地农民首次获得了农业生产贷款。也因为贷款的公开透明,他们的贷款利率比非正式贷款低10%。

做到这一切,难能可贵:在秘鲁团队的方案中,借助数据,可将农业从产到销、各个环节的几乎所有参与者连接其中,实现了从局部到全局的最优解,达成了各自商业利润的最大化,达成了商业的逻辑自洽。

而该系统一经在拉丁美洲推广,现在,已有超3000名农民利用该产品在可持续发展方案和森林保护工作方面,获取到了正规可信零售商的合作,收入最高提升了20%。

除了秘鲁团队,还有一支获得第二届全球农创客大赛金奖的加纳团队,在这次科学与创新论坛上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农研成果:他们研发出了一款可用于农业社区的微型聚合器平台(MAP),在该平台上,较为贫困的非洲农村地区,可以在移动支付上获取小额融资,从而帮助当地的承购商补充资金,向当地农民收购农产品。与此同时,该平台还能向当地农民实时提供市场价格信息。

也因为得到了关键的资金和信息支持,平台一经推广后,这个非洲东部国家的商品聚合和小农融资数字化推进了一大步。现在,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广泛使用该平台,商品流通也更加顺畅,为非洲多个农业市场带来难得的机遇。

两支团队的成功仅仅是一个缩影,更多起到的,则是“抛砖引玉”的作用。

2024年,随着AI、大数据等技术和管理科学的助力,以往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到了现在,已经在全球局部落地,成效明显。各地的“老乡们”,也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扭转了命运。

从这点上说,两支青年农业创业团队智慧农业解决方案,能够来到这一次FAO科学创新论坛,无疑开了一个好头:因为,要想将这些前卫的方案推向全球,无疑需要吸引更多关注、更多全球的资金支持。此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论坛,就成为了绝佳的舞台。

“拼多多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还为我们提供了资金支持,支持我们改进、推广技术,惠及更多农户。”谈到拼多多对团队的支持,罗宾逊无不欣喜地表示感谢。

实际上,以上两支先前在全球农创客大赛获得金奖的队伍,能够去到罗马,背后离不开亚洲企业代表的推动:拼多多。

而这,也是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中国态度”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以来,拼多多支持了四届“全球农创客大赛”,全球各大洲的农业创新团队,也迸发了大量农研创新成果。

四年后,这个连接了中国与世界的农创大赛,正在交流和进步中,以点带面,将数字化转型与世界农业、贫困问题紧密结合,向世界呈现了前沿、实用的“助农”方案。

二、从中国到秘鲁,四年的全球“农业科技大比武”

2020年,中国的陕西、湖南,一些年轻人组成的农业团队,铺开了智能蜂箱: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一键追踪蜜蜂的飞行轨迹。

西班牙的年轻人,则开始利用远程数字遥控系统,在集装箱内种植草莓。

还有在美国,这里的青年团队,也“脑洞大开”,研发出了智慧集装箱,可以为非洲提供水产养殖的数字化服务.....

2020年,几乎陷入停摆的全球经济,却没有阻挡农业创新的想象力。

在这一年,由拼多多支持的第一届农创客大赛上,中国多方人马,为世界农业创新继续“搭台唱戏”:一大批由青年为主导的、聚焦于解决疫情爆发对农产品上行带来的问题的农业创新方案,大量面世。

比如,一等奖获得者,展示了“无土栽培和水产养殖的新型混合型创业项目”。而来自中国的“数字化养蜂项目”和“MiTerro-食物蛋白提取保鲜膜项目”获二等奖,来自西班牙、玻利维亚和乌干达的三支创业团队的数字化垂直种植项目、果蔬专供项目、食品电商项目则获得三等奖。

翻开获奖名单,不难发现,2020年,以激发想象力、鼓励具有创造力的年轻团队独特创意打造数字农业解决方法,并挖掘出了创新商业模式、数字解决方案,释放粮食及农业领域创新潜力的奖项,成为了大会的“硬指标”。

在首届“头脑风暴”后,第二届农创客大赛相较于先前的前沿技术创新,则更加注重农业与实际,注重“助农”方案的落地成效:

比如,四年后在FAO科学与创新论坛上大放异彩的加纳团队,此时就毫无意外地脱颖而出,一举荣获大赛金奖。

此外,第二届大赛也涌现出了,不少尝试在“新奇创新”与“商业落地”中,寻求平衡的中国方案。

比如,来自中国新疆的大学生团队,就把科研方向放在了棉花的再利用上。他们给项目命名为“点草成金”,可通过棉秆包裹和微贮方式,为当地的牛羊提供新型饲料:不仅能提高棉秆的饲料价值,扩大牛羊养殖规模,还能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中国浙江福居农业团队,则为世界展示了颜色艳丽的“蓝色小龙虾”:相较国内品种,这些小龙虾体型更大出肉更多,价格也比普通小龙虾更高。不过,经过了该团队的育种和养殖技术改造,“蓝色小龙虾”以亲民的价格爬上消费者餐桌。

经历了前两届的沉淀,到了第三届农创客大赛上,也从早期创新至上,转向了更加注重“普世”价值的实现:

大赛上,加速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实现“消除贫困”“零饥饿”“性别平等”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了大赛风向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量交流和互相学习后,这次大赛中拔得头筹的是中国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他们经过近十年攻关,创制出智能农业机器人(Hi, Mr.N):这款农业机器人,可通过光谱技术手段,准确快速获取作物不同生育期的生长状态,并根据作物实际氮需求形成处方图,实现肥料精准化管理。

相较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全凭经验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施肥、植保,从而造成的作业效率低下,肥水药浪费严重,且难以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安全的种种弊端,该机器人实现了全面“进化”。何勇谈到,团队构建了多种作物的广适应性模型体系,可以节省20%~30%的肥料使用,并且,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茶叶、草莓、棉花等多种作物上。

如今,2024年,到了第四届农创客大赛,在总结和延续往届大赛优势的基础后,这次大赛更是结合最新的AI技术,加强了商业落地考核、如何与农民实际需求贴合更紧密,也成为考察参赛团队农研创新的重点:

大赛上,9个团队先后从育种、种植、管理到销售等环节,展示了各个创业团队应用人工智能改造传统农业生产体系的方案。

其中,秘鲁团队凭借创新性地解决“数字鸿沟”的“去中心化的可交互协议系统”拿下金奖。之后不久,也亮相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论坛活动。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字技术之于农业发展,犹如精准灌溉之于现代园丁,每一行代码都能结出丰硕果实,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在2024世界粮食论坛活动后,拼多多企业发展副总裁王海薇如是谈到,并表示,未来拼多多还将加强“科技型新农人”的教育培训,助其使用新农具、掌握新农技,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2020年以来,拼多多已经连续四届支持了粮农组织与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全球农创客大赛。前三届赛事,一共吸引了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427个团队、1044名青年农业科技创业者参与。

作为此次大会亚洲企业代表,拼多多一直都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农业的交流,助力全球农业数字化发展——此前的2022年,拼多多还曾获得粮农组织颁发的年度创新奖,成为当年该奖项在全球的唯一企业获奖者。

一方面,这是以农业为长期核心战略的拼多多在新时代的“本分”:

这家公司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司,自成立起就坚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中。

另一方面,拼多多从科技小院大赛到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再到全球农创客大赛,

多年来始终探索以“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支持“授人以渔”,让农民、农村有自主造血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增收致富。

例如,先前拼多多首创的“农地云拼”模式,就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助力产消直连;这些年,拼多多又推出“多多买菜”,可匹配本地需求与周边供给,满足了消费者即时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而推动数字农业变革的道路上,拼多多一手抓精准匹配,一手抓惠民助商。在丰富消费者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同时,也助力增收致富,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目前,拼多多已直连全国1000多个农产区,带动1600多万农业生产者参与到数字经济中。

更重要的是,在促进农业数字转型的浪潮中,既要立足中国,也要放眼全球。只有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优化农业生产效率,才能真正让全球受益。

从这点上说,这也是在新时代下,一家中国企业向世界展示“中国态度”,助力中国农业走得更远,展现“中国名片”的一脉延续。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