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谚曰: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眼下正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桑拿天”。
过去时候,没有空调和电扇,上蒸下烤的三伏天,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改变了乡风民俗。
从下面几句三伏天河南乡间流传的老话儿中,就能窥见一斑。
梁永刚| 撰文

01/‍‍‍

“到了三伏,没有路数”
老辈人常说:五黄六月腌臜热。腌臜是方言,也就是龌龊的意思,看似掉渣的老土语,却道出了三伏天上蒸下煮的特性。
此乃俗语,也有雅言。
譬如,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对暑的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仔细品品,意思和老农口中的“腌臜热”差不离。
乡谚说:三伏天,无君子。
天热胃口差,一些人吃不下饭,心里头火气大,话头言语间,难免会浮躁,与人交往接触,也没有了平日里的谦和,好像变了一个人,遇到看不惯的人不顺心的事,往往会不耐烦地回上一句:哪儿凉快到哪儿去!

吾乡地处豫中平原,乡间流传着一句俗话“到了三伏,没有路数”,路数在老家方言词典中,就是规矩之意。
三伏天,天无纤云,地无凉风,人热得藏没处藏,躲没处躲,恨不能一头扎进水里,至于身上穿的衣裳,自然是能少则少。
那些平日里穿衣戴帽颇为讲究的大老爷们,此时也顾不上羞丑,光着膀子、穿个大裤衩,凉快一会儿是一会儿。 

旧时乡村,民风淳朴,规矩也多。譬如在着装礼仪上,就有“男不露脐,女不露皮”的说法。
女的穿着打扮讲究齐整,不能衣着暴露,有伤大雅,男的着装亦要得体,赤着脊梁视为不尊重人的行为。 
不过,到了三伏天,赤日炎炎似火烧,即便在乡间,这个规矩也被酷热打破了,脱下厚衣长裤,换上短袖薄衫,脚上再穿个提拉板拖鞋,寻个凉快之地,悠哉游哉去了。

02/‍‍‍

“三伏天,不串门儿”
三伏天不串门儿,也是吾乡的老规矩,祖辈相传,代代恪守。
旧时老家民居的主房堂屋,多为坐北朝南的三间土坯房。屋子低矮,一伸手就能摸到房檐,后墙又没有开窗,一进入三伏天,屋里就闷热不透气。

乡下人管睡午觉为“歇晌儿”。晌午头,男人们掂张草席,寻个厚凉荫,往地下一铺,捡块砖头枕着,倒头就睡。
大姑娘小媳妇却没有男人们这般洒脱,白天外面热,除了下地干活,基本上都在屋内待着,顶多就是到门前屋后,找个树荫,纳凉小坐。

到了晚上,有暮色遮掩,村妇们便自由多了,可以跑出去吹风纳凉,躺在门外的软床儿上小憩,就是到河沟坑塘抹抹身子洗洗澡,也属正常。
不过,白日里就是再热,也不会像男人们那样,随便找个地儿铺张席,四脚拉叉躺下睡,村人们瞧见了不雅观,传出去坏名声。
热天的时候,大人们穿得少,孩子们更是嫌热,一根线也穿不到身上。

三伏天睡午觉,多是对着堂屋门铺两张草席,大人小孩儿像排红薯一样,躺在地下睡。此番情景,若是让来家串门儿的邻人碰到了,衣着不整有碍观瞻不说,还弄得彼此尴尬下不了台。
乡下人识字不多,文化不深,但重礼仪、知礼数。
春秋冬三个季节,去人家里串门子,抬脚就走,推门就进。一到三伏大热天,除非遇到万不得已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是忌讳到别人家串门子的,有事多在门外议,有话多站街上说,若是非去不可,哪怕两家关系再好情分再近,也不能推开院门,径直进屋,连个响声儿也不打。
所谓“响声儿”,是吾乡之方言,即为了提醒告知对方而故意发出的声音。“响声儿”可以是简单问话,也可以是几声轻咳,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主人知道“我来了”。

03/‍‍‍

“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侍弄了大半辈子庄稼的农人,心里比谁都清楚,三伏天热不是赖事,越热庄稼长得越好。
你别小看那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老农,说起种地的庄稼经,那可是一套一套的。
我的祖父就是这样的老把式和乡村哲人,虽然不识几个字,但随便说出口的农谚和老土话,譬如“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都蕴含着农耕文明、生活智慧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农民不是雅士,说话不需要文绉绉、高大上,要的是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一句顶百句,阐明大寓意。 
以“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为例。日头乃方言,指的是太阳,这个农谚犹如大白话,大人小孩都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小暑不热大暑热。
夸张是农谚惯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其传播之广受人欢迎的秘笈所在。石头是世上坚硬之物,若是能将石头晒得开了花,足见大暑时节太阳的毒和辣。
我家祖宅门前有几棵大树,再往南去是一片庄稼地。一到夏天,祖父最爱坐在树荫下纳凉,和村人聊天。

三伏天,晌午头,没有一丝风,人如坐在蒸笼里,有年轻人嫌热,牢骚满腹,嘴还不干净,咒骂该死的热天。
祖父似乎没有听见高一声低一腔的骂声,只顾摇着手里的老蒲扇,眼瞅着不远处的玉米地,慢悠悠地念叨着:“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冷不冷,人生灾病。”
祖父无意批评这个孙辈年轻人的无知和浅薄,老人家走过的桥,比他走的路都多。
祖父也是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栽了多少跟头,吃了多少亏,才让老人家明白了敬畏天地的弥足珍贵,才悟出了天人合一的诸多妙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