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那一箭,不仅没有射死公子小白,反而让公子小白提前回到了齐国的国都,并在齐国贵族的支持下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王位,是为齐桓公。

齐襄公当年陷害公子彭生的时候,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担心被牵连,就先后逃到了自己的外公家。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因此就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的母亲是莒国人,因此就逃到了莒国。

公子纠得知被公子小白戏耍后,就向鲁庄公求援。鲁庄公当即决定发兵齐国,讨伐刚刚即位的齐桓公,双方在乾[gàn]时(今山东省桓台县)进行了交战,史称“乾时之战”。结果,鲁军大败,鲁庄公甚至丢了战车,狼狈逃回了鲁国。

战后,齐桓公为了以绝后患,不愿意放过跟他争夺王位的公子纠。于是,他修书一封,派使者送给了鲁庄公,信上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亲自杀死他,你就帮我解决吧。至于公子纠手下的管仲,我跟他有血海深仇,请把他交给我。如果不然,我是会对你们不客气的。

鲁庄公为了自保,只能杀死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并将管仲及公子纠的另外一名臣子召忽引渡到齐国。召忽自知生死迷茫,在半路自杀了,而管仲则被押解到了齐国。

殊不知,鲁国又一次被齐国戏耍了。齐桓公不但不记恨管仲那一箭之仇,反而在鲍叔牙的推荐下,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也不负厚望,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厉行改革,辅佐齐桓公让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越级大国。

公元前684年,即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齐桓公为了报复鲁国对公子纠的支持,决定发兵攻打鲁国。管仲刚来到齐桓公身边不久,对整个形势还不太了解,再加上自己原来是公子纠身边的重臣,对齐桓公这次征鲁自然不方便多说。

鲁庄公面对齐国大兵压境,十分恼火,但是也迫不得已,只能亲自提兵前去迎战。就在鲁庄公不知所措之时,有一个叫曹刿的鲁国前来求见。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直截了当地问:鲁国弱小,国君拿什么与齐军抗衡呢?

鲁庄公说:有衣食我不敢独享,常常会分给别人。那些得到好处的人就会为我拼命。

曹刿说:小恩小惠只能施予极少一部分人,广大民众没有得到你的赏赐,怎么会为你拼命呢?

鲁庄公又说:我坚守信用,按时祭祀祖先和神灵。祖先是会保佑我战胜齐军的。

曹刿说:守信于祭祀祖先和神灵,也是不够的,神灵是不会为此而保佑你的。

鲁庄公想了想,又说:我事必躬亲,对国内的大小诉讼案件,都尽可能按实情处理。

曹刿高兴地说:你如果能够紧密联系群众,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拥护你。现在齐国来犯,老百姓就会为你拼命的。

于是,鲁庄公就邀请曹刿一起前去督战,并听从了曹刿的建议,避开了齐军的锋芒,将鲁军撤退到了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交战开始后,齐国敲击第一通和第二通鼓声时,曹刿按兵不动,直到齐国第三通进攻的鼓声敲响后,才命令鲁国大军向已经倦怠的齐国扑去。就这样,鲁军竟然以弱小的兵力打败了强大的齐军。

这里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春秋时期敌我双方交战时的战法。通常情况下,敌我双方在相隔一段距离的地方相互列阵,同时击鼓推前。每击一通鼓,前进一段,然后鸣金暂停,整顿阵型。接着,击二通鼓,再前进一段,步伐要比第一次稍快,双方进入弓箭射程的边缘。最后,再击打三通鼓,车驰兵跑,士兵一面呐喊一面射击冲锋。

在长勺之战中,由于鲁国不按照当时各国遵循的战法来作战,直接让齐军看懵逼了。曹刿就是趁着齐军疑惑之时,突然进行了反扑,才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虽然是以齐国惨败而告终,但是,也让齐桓公发热的脑子清醒了许多。齐桓公清醒地认识到,齐国虽然是一个大国,但如果不能革新朝政,在列国的剧烈争斗中依然会有败亡的风险。

那么,齐桓公的称霸之路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