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乡县唯一的一个建制镇的所在地,她南邻黄河,北依太行,汉属黄河古道,整个一条老街贯穿东西,足有六七里长。传唐代冀姓兄弟在此开设银器铺,后兄弟不睦分家,弟弟留此居住,故名小冀。小冀每逢三、六、九有会,老人们常说上小冀街赶会去。小冀说是一条街,其实是由三个行政村:东街、中街、西街组成,整个一条街常驻人口上万,加上流动人口要有三万余人,是豫北重镇,由于新乡市县同城,小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段间曾是新乡县政府所在地,经济、文化发达,小冀一直是全县的经济文化中心,县中、县医院、县百货、县图书馆、县文化宫、县新华书店、化肥厂、化工厂、机械厂、造纸厂、纺线厂、缝纫厂、制药厂、腐竹厂、日化厂、封头厂、振动设备厂……全县几十家工厂几乎全在小冀街。工厂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涌现出一批如刘志华、穆来安、杜天贞、京华公司、联谊制药、中联封头……在全省乃至全国文明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群体。

说起小冀街那叫一个繁华,刚到小冀的时候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工作我从新乡市红旗区调到小冀镇人民政府工作.一来就是13年,当时我们镇的书记是史世荣史书记,她是我们的全国劳模史来贺的女儿,工作能力强,人员好,有魄力,深受大家喜爱。13年来小冀老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镇政府坐落在老街十字向北100米路西,大门朝东,两进院,起脊房,前院种有高大的杨树,每到夏天树叶茂密,清风吹来树叶哗啦啦作响,树下有一石墩石桌,人们在休息时时常便在这里下棋纳凉。

出了镇政府大门向南百十米便是老街十字,这里也是整个小冀镇最繁华的地段,老街十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小冀街老式烧饼、回民食堂、黄记牛肉、东宋烩面、段氏豆腐、杜家凉粉、宋氏小磨香油、杜家五金家电、白家裁缝老铺、葫芦商店、老照相馆、老钟表店、老理发店、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百货商场、工商所、税务所、派出所、粮管所、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电影院、银行、米店、粮店、菜店、老式的门板……几百年的历史全在那时的记忆里。

父亲是部队上下来的,当时在小冀税务所工作,放假时我便有时间在父亲的单位玩儿上一个假期。税务所坐落在小冀老街十字向西几十米路北,税务所不大,临街的一个小小的院落,有十几间平房,十来位税务工作人员。院子中央有一架葡萄架,秋天时节,架上结满了绿油油的葡萄,人们可以随便品尝。大门对面是一排老式店铺,上门板的那种,清晨天不亮售货员便吱吱呀呀的把门板一扇扇打开,迎接清晨的第一缕朝阳,顾客陆陆续续前来采购他们所需的柴米油盐、蔬菜瓜果。平常老街人员就往来不绝,如果赶上三、六、九会,赶会的更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这时也正是税务工商人员最忙的时候。要说最热闹的时候那就数过年了,每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小冀老街天天都是会,不在分三六九了,一直热闹到正月十六,年才算正式过完。那时会上的人真叫多,足足有十几万人,整条街道人挤人,人挨人,热闹非凡。街上年货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小到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喜字对联,大到彩电冰箱,衣柜木床,车马驴骡,吃的喝的玩儿的用的……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时候没有禁放鞭炮一说,整个老街隔不远就要有一个鞭炮摊,卖家为了吸引顾客会时不时的燃放烟花爆竹,比谁家的烟花漂亮,比谁家的炮竹响亮,每到这时会有一群儿童抢拾地上未炸响的爆竹,家长们也会站在旁边哈哈笑个不停。到了中午头一个个小吃摊儿前挤满了人,各色小吃应有尽有,所有的人们品尝着一年来的艰辛,一年来的收获,一年来的喜悦。太阳落山了,人们满载着采购好的年货,带着对今年的收获和来年的憧憬踏上了归途。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会把新年的节日推向了高潮,每年的元宵节村民们便自发组织庙会,十里八乡乃至临近各县的民间特色文艺表演团体前来小冀老街参加庙会,各种各样的鼓舞、高跷、旱船、竹马、舞狮、舞龙、武术、抬搁、背桩……上百支队伍近万人浩浩荡荡从小冀老街西口起会,依次向东而行,街上人山人海,人欢马叫,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文艺队每到一处都会被店家或厂家拦下为其表演一番,演到高潮时主人会奉上红包、食品、烟、鞭炮等表示犒劳。

表演团体中最受欢迎的是小冀老街背桩,小冀背桩是北方地区十分流行一种地方传统舞蹈艺术。每年正月的十五、十六,人们都会走上街头观看民间庆典, 明末清初,小冀镇是新乡非常繁华的县属要地,其盛况在当时的中原地区都首屈一指。那时候的人们很敬重“火神爷”,每到正月初七(火神爷生日)镇上的人们都会在大街小巷上载歌载舞.也正是那个时候,镇上的曹老三、王举人、王怀庆等有识之士将扮演古代人物的桩背在肩上,并起名为背桩。到了咸丰年间,这种“背着大人”的庆典活动改为“背小孩儿”,每到庆典时候人们都会在整个小镇里精心挑选出一些4--6岁的儿童打扮成戏剧人物,在小冀老街行走穿花.逐渐的这一种地方民间艺术便被传播到了整个北方、乃至神州大地。除了文艺表演还有灯展,猜谜语等,元宵会一直热闹到深夜人们才渐渐散去。

老街的电影院是孩子们的最爱,节假日星期天经常要放映一些新片,孩子们便在大人们的带领下前去观看。当时《少林寺》是最火的影片,通宵放映,电影院里仍是座无虚席。春天来了,民间特色文艺团体也火了起来,各色艺术团纷至沓来,献上他们精彩的文艺表演,大大的丰富了小镇人民的文化生活。图书馆、文化馆、新华书店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老文化馆长任景松先生老汲师毕业,才华横溢,画得一手好画,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当时的许维、朱安峰、闫保东、王建军、耿春江、王祖持、韩卫、戚世艳……如今在县里名声鹊起,名满一方。那时著名画家、齐白石弟子李霞生,小冀中街著名篆刻家杜汉三便是文化馆的常客,著名画家许云海,著名书法家吕书声、新乡文化活地图冯广宾、文化名人黄占山、张善涛、罗志生……这些文化符号就是小冀老街的魂。

作者:王凤年

王凤年,1961生于河北廊坊,祖籍山西太原,现居河南新乡。号红雨、石藤,别署红雨轩、石藤斋、石藤山房。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师从于黄永玉、王金岭先生。现为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客座教授,新乡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新乡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九德画院名誉院长。著有《红雨诗集》《石藤斋砚边随笔》《红雨画-道语录》《王凤年题画诗选》《石藤文集》等,出版有《王凤年作品集》《王凤年花鸟画选集》《大匠之门——王凤年作品集》。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