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禧民俗杂谈
(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望日,月亮通宵圆满明亮,道教称上元节,民间称元宵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也叫小年禧。过小年禧的习俗,汉朝时期就开始了。
十五日晚上,家家点腊烛,挂花灯,也称灯节。宋以前就有正月十五,官府放也假三天,与民同乐之习俗。传说北宋有个州官叫田登,让百姓十五晚上起,连放三夜烟火,点三夜花灯。百姓常说“点灯”,与“田登”谐音,像是直呼其名。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对当官的不敬。许多小吏和百姓,因説与“田”或“登”的谐音字而犯了忌讳,挨过板子。因此,田登的下属小吏起草文告时,想来想去,既要求百姓放烟火点花灯,又不准公开写“点灯”,只有写成“放火三夜”了。
群众对田登早就非常不满,一见官府文告让放火三夜。随即造了个典故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很快流传开来。表面是对田登不满,实际是对封建独裁社会所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谎言的辛辣讽刺。
一切独裁社会,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法律只不过是愚弄和统治平民的工具,对统治者并无多大约束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篡改、制定法律,无法无天或钓鱼执法。放火本是与杀人并论的大罪,州官放火却无罪;点灯属正常生活需要,但粘点火的边,统治者便可借口加罪于民。对这种象皮法律和烂用法律的行为,百姓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借此成语发泻怨气。
其实,田登倡导放烟火,百姓并不反对。以后放烟火的习俗反而更盛行。
(2)正月十五偷娃娃
旧社会,许多农村有奶奶堂(庙)。庙里敬的是财神爷赵公明的三个妹妹:赵凌霄、赵碧霄、赵云霄,通称为老奶奶。凌霄管向人间送子,也称送子奶奶。碧霄、云霄分别管孩子眼睛和种痘安全。叫眼光奶奶和栽花奶奶,栽花即种牛痘,防天花,都与儿童成长有关。正月十五晚上为灯节,奶奶庙里香火最旺盛,多数是女性去上香。送子奶奶神像前放有许多彩塑泥娃娃,上香者多是去领娃娃的,她们用大红布包个娃娃,有的还给娃娃起个名,一路走,一路叫娃娃的名子。回到家,把娃娃放到新媳妇儿的床上,民间叫偷娃娃 ,实际是正大光明地拿走。 三年内若生了孩子,正月十五要去奶奶庙还愿、上供、布施,还要购买两个彩塑泥娃娃,摆在老奶奶神像前。
正月十五夜为正灯节,十六夜为副灯节,如果十五晚上未领娃娃,十六夜去领也可以。娃娃被偷完了,偷个灯盏也可以代替娃娃、偷娃娃、偷灯盏,都是公开的、正大光明的,不过,如生了孩子,都必须加倍还愿。未生孩子的,可以原物退还。
正月十五日还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情人节,按周礼,未婚少女平时不能出三门四户。正月十五、十六夜出去观灯,十六日出门看街头演出,利用此机会可以接触未婚男孩,即是谈情说爱,也不违背封建道德,无人嘲笑,故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情人节。关于正月十五少女观灯,还有个民间传说:嫦娥是已婚妇女,在天上是仙女们的老大嫂,仙女都是小姑子,她们之间是可以开玩笑的。每逢八月十五夜,嫦娥要享受民间香供。七仙女故意设法布云,遮住月亮,为难嫂嫂。嫦娥在正月十五(或十六)故意撒些碎雪,不让仙女们好好观灯。不管布云或撒雪,一般时间都很短。停一会儿就天晴云散了。民间叫;“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这不完全是恶作剧,其实这两天的气候也常常如此。民间说是雨洵头。这只是嫂姑间开玩笑。时间太长就成忌妒了。
(3)正月十六闹元宵
农历腊月下旬至正月十六,民间都充满节日气氛。经过半月多练习准备,趁小年禧春耕大忙尚未开始,是农村搞文艺活动的大好时机。十六这天,在街上公开大搞文艺活动。如狮子、龙灯、高跷、旱船、武术、揹粧、大鼓等,解放后还有秧歌、快板,民间叫“闹元宵”。
此俗起源于随朝。当年隋炀帝荒淫无道,为了享乐,在洛阳营造东都。建成后春节前移驾洛阳。下旨黄土铺路,树结彩绸,街市门前搭彩楼悬花灯。还调来附近州县艺班街头表演,谓“巷陈百戏”,邀外国使者前来观光,以炫耀天国昌盛。正月十六日,皇帝亲登彩台观赏。后来,各州县一齐效仿,逐渐形成闹元宵的习俗。
宋朝中期,在濮阳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社会呈现暂时太平局面,为歌舞升平,皇帝下旨,无论官民,小年禧要家家张灯结彩,街陈百戏,官府放假,与民同乐。从此,闹元宵之风更加盛行。
(4)汤圆趣话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有意度杭州许仙为仙,乃化作一老人,将仙丹包入汤圆,趁正月十六日人们游西湖时,在断桥上叫卖。年幼的许仙跟父母游到这里,缠着要吃。父母给他买了一个,许仙一口吞下,噎的出不来气,顿时白瞪了两眼。父母又怕又恼,埋怨卖小吃的。吕洞宾方知许仙命不该成仙,掂着他的双腿,头朝下拍了两下,孩子吐出汤圆,安然无恙。
汤圆落在桥边,又掉到湖里。远处一只乌龟看到,赶去抢食,却被桥下一条白蛇吞住,它俩斗了好大一阵,未分胜负。最后还是白蛇吃了包仙丹的汤圆,终成仙体,她就是白素贞。那只乌龟几百年后苦修成人形,就是法海。二人前世争夺仙丹结下怨仇。许仙咽下仙丹又吐出来,粘点仙气,后成为半仙体。白娘子吃了他吐出的仙丹,粘了他的气味和体液,许仙几经转世后,两人结下不解之缘。这个民间故事,后来演绎成脍炙人口的神话戏剧《白蛇传》。
我国南方,盛产糯米,汤圆是糯米作的,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南方早已就有。 因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所以此小吃也名“元宵“。上述故事,纯属杜撰,说因为这个故事才有食元宵之俗,也是后人附会。不过旧社会人们迷信 ,认为吃了包有仙丹的汤圆,会给人带来福气。谁都想图个吉利。所以这个故事的流传,对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在全国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5)元宵和袁消
民国初期,袁世凯篡夺民主革命果实,做了大总统。但他一心复辟帝制,实行独裁,遭到全国人民坚决反对。
那年元宵节前,袁听到街上叫卖“元宵”,心里害怕,以为是喊“袁消”。公开下令禁止叫“元宵”,一律改叫“汤圆”。汤圆乃元宵俗称,多数百姓接受了。可袁世凯扼杀民主,做贼心虚,草木皆兵,总以为全国人民有意和他作对,听到叫“汤圆”,像是叫“烫袁”或“荡袁”。因此,又下令改叫“汤团”。
元宵、汤圆,千百年来都这样叫,人民并非都有意与袁作对。袁世凯一再下令改名,人民不但不服,原本无意的人,也都联想起“袁消”来。背地叫“袁消”的反而更多。还编了个顺口溜:“元宵改汤圆,汤圆改汤团,明年袁消后,谁还叫汤团。”不久,袁世凯果然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以后,叫元宵、吃元宵的更多,根本无人再叫汤团。
作者 李述合 河南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工作者。新乡市德艺双馨诗人艺术家
豫北写意家园
豫北写意家园正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