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狂欢国庆礼献#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
103,一枚生锈的铜锭,宛如时光的灯塔,照亮了几近百年的岁月长河。
嗒嗒嗒的马蹄声,是江云记忆中的一道声音。
1938年,她才三岁,正值日军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1942年,大逃荒的时代,她跟随父母一起逃荒,差一点把自己弄丢了。
那时候的生命是有韧劲的,如同野草一样,在哪里都能生长。
在黑暗肆虐的时代,能走出战争的沼泽,是因为有党这座高高的灯塔指引着方向。
江家家族正是在党的灯塔照耀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江云的丈夫,12岁就替身为我党地下情报员的父亲送过“鸡毛信”,1942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祖国牺牲很多,后来复员转业,依旧为地方发光发热,成为一个家族的灯塔……
一个有韧劲的家族,就如同那棵老枣树一样,在某个时间段结出最美的果实,开花结果,叶落归根,如此循环生生不息,宛如一个家族与生俱来的使命。
一个四代同堂的家族,围坐在老枣树下怀念过往、畅想未来,老房子和老枣树就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老夫妻,在风雨的岁月里相互关照鼓励。
人生的聚散离合,不是谁说了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丈夫走得很意外,最后的遗愿是“回家”——“咱爹咱娘都在家里,把我埋在家里吧!”
回家,是丈夫最后的期盼,也是整整四代人的期盼。
回家,是想跟老人说说话,把老人的记忆留在心里。
一家人冒雨穿过玉米地,只为看老人一眼。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那是要把老人的故事点燃生根,一代一代讲下去!
在江云的人生长河中,丈夫是她的灯塔,将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传递给了最爱的人。
丈夫去世已有42个年头了,每每提起丈夫,江云都痛哭不已,四十多年来哭尽了所有的眼泪,眼睛都哭坏了,如今已经哭不出来了……
江云接住了丈夫的接力棒,成为整个大家族的灯塔。
正如第三代长孙所说:“奶奶坐在那儿,就有威慑力,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四代同堂,26口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靠的是一脉传承的家风家训,靠的是江云一生的付出与牺牲……
“特别幸运嫁到这一家!”
“特感激,一生都还不了他们的情!”
灯塔的光芒暖人心,陪婆婆住了30年的儿媳妇,50岁时得过一场大病,全家人对其呵护备至,每每提起都是热泪盈眶。
出现在亲人们口中最多的词汇,是“榜样”“孝敬”“潮奶奶”,“正直,孝敬,敬业,和谐,诚信,节俭,友善,修身”,这是江家家族的家训,一代人的心烛照另一代人的心,潜移默化,薪火相传,繁衍不息。
江云做过街道办主任、书记,办过毛毡厂,她秉承丈夫公正的做事态度,踏实工作,悉心办事。
这座灯塔不仅照亮了一个小家,还照亮了一个大家……
走在熟悉的老街上,来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她还是念念不忘那些需要她关心的人。
回到故乡,老房子、老街坊还是那样亲,虽然时间的车轮不停地向前转动,但这里的人们却从未忘记世代结下的情分。
1972年7月1日,江云光荣入党,同年大儿子参军,至今已有50年。
两枚“50周年”的革命徽章,不就是家族荣耀同心共建的见证吗?
“光荣在党50周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耀。江云轻轻抚摸着党章,恍若回到了宣誓的那一刻,心中满是对党的感恩。
“咱干的工作国家忘不了,党都挂念着咱的!”
作为一个老党员,江云时刻跟党一条心,也这样叮嘱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丈夫,无论是在这边,还是在那边,都要像老党员一样要求自己。
“老太太不会受任何委屈!”
“只要有我在,这个家一定会团结的!”
第二代有了接力棒,第三代有了责任感,第四代正在茁壮成长,家风家训、灯塔精神在一代代传承……
奇妙的是,她最后工作十二年的街道,就叫“灯塔路”,这更像是冥冥之中注定好了似的。
【-End-】
作者简介:
刘子义,作家,编剧,创意策划人,河南省微电影协会副主席兼任编剧委员会主任,郑州市“五个一工程”获得者,30集电视剧《龙族的后裔》策划制片,“大国廉政”百集系列微电影策划兼编委。
出版20余部长篇小说,创作10余部影视剧本,代表作《叱咤之城》《枪与玫瑰》《白夜密码》《青堆》等,现潜心创作“刘子义谍战悬疑世界”。
刘子义谍战悬疑世界
一个作家编剧的谍战悬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