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个个会种草药,能炒茶,懂茶道,这是不是很神奇?2016年,中牟新区轩顺街小学在广惠街与正中大道交叉口东南角落地生根。这所占地33330平方米的新型农村社区学校,自诞生起便带着对教育本真的温度与探索欲。该校师生把课堂搬到田间,将理论转化实践,让孩子们与土地亲密接触,在汗水中收获快乐,在实践中感受生活,无疑是对书本知识的最好补充和有力验证。

困境:从“漏沙坑”到两次尝试的挫败

初到轩顺街小学,校长校小丽发现办公楼与室内操场之间的绿地大半枯萎,花草稀疏,毫无生机。社区老住户说这片土地原是一片保水保肥能力极差的“漏沙坑”,先天条件不足成了校园绿化与实践教育的第一道坎。

校小丽和老师们决定首试换种麦冬,大家怀着期待悉心浇灌、施肥,可麦冬始终蔫头耷脑,难展绿意,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再试土壤改良,掺拌鸡粪等养分,将其改造成劳动教育实践田,领着孩子们种下黄瓜、番茄等常见蔬菜。可一季耕耘后,菜苗叶子总泛着病态的黄,长势萎靡。校小丽专门邀请当地有经验的菜农实地查看,菜农看了直摇头:“这地属于‘漏沙坑’,不保墒,土壤底子太差,根本养不住庄稼。”

“漏沙坑”还有一个叫法:气死龙王地。

转折:一株蒲公英的“教育启示”

校小丽告诉本报记者,那些日子,老师们常蹲在菜畦边发呆,就像面对暂时跟不上节奏的学困孩子,既着急又得耐着性子琢磨:怎样才能给这片“死地”孕育生机?

难道比塞罕坝还难种植?某个午后,童年在田埂上挖蒲公英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蒲公英素来“不挑地”,墙角、路边都能扎根生长,何不试试它?校小丽当即招来老师们说了自己的想法。

令人欣喜的是,这看似柔弱的植物竟成了“漏沙坑”的“征服者”:细细的芽尖顶破沙土,两片嫩叶怯生生地舒展,接着茎秆拔高,花苞渐次绽放。到了春天,整个园子都缀满了金灿灿的蒲公英花,风一吹,花瓣轻晃,晃得人心里都亮堂起来。

更意外的是,这抹金黄还撞开了课堂的“围墙”。看着花丛中冒出的白色绒球,二年级语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里的文字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校小丽和老师们当即决定:把课堂搬到花丛间!孩子们踮着脚尖摘下绒球,轻轻一吹,白色的“小降落伞”便乘着风飘向校园各个角落;有的绒球还没等孩子抬手,就被风卷着跑了,引得一群人追着、笑着,喊着“种子要去安家啦”。课后,孩子们攥着空了的手心围过来,眼里满是期待:“老师,下次还能在园子里上课吗?”“飘走的种子会在墙角发芽吗?”——那一刻,校小丽知道,教育的种子也跟着蒲公英一起,在孩子心里落了地。

延伸:从一朵花到一串教育风景

凝视着满园金黄的蒲公英,脑海里浮动着靓丽清艳的新玩法,校小丽的心思充满了诗画一般的写意——做蒲公英茶。她启动并联合校外资源,请来有多年制茶经验的茶师在校园里支起炒茶铁锅,燃起灶火,茶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翻、炒、晾晒,指尖沾着清苦又清新的香气。当嫩绿的花叶变成干爽的茶干,师生们捧着自己做的蒲公英茶,又惊又喜:“原来我们也能做出这么香的茶!”校小丽感慨不已:这份亲手创造的成就感,成了孩子们最珍贵的收获。“学校请我去教孩子们炒蒲公英茶时,我还担心他们坐不住。没想到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翻茶时虽然动作生涩,但眼睛一直盯着锅里的叶子,问‘阿姨,什么时候算炒好了’‘为什么要晒干才能保存’。现在我家孩子喝饮料都要换成自己做的蒲公英茶,还跟我说‘这是劳动换来的,不能浪费’。这种对劳动的尊重是课本里学不到的。”茶师说。

茶香未散,茶韵悠长。校小丽又邀请茶艺师走进校园。孩子们学着温杯、置茶、注水,在一招一式的慢节奏里触摸传统生活的雅致。“端着茶杯,小心翼翼地敬给老师、同学,在礼仪与茶香中,悄悄种下了提升生活品质、懂得尊重与分享的种子。”校小丽说。

在孩子们追问“蒲公英为什么能做茶”“它还能做什么”时,校小丽和老师们索性以蒲公英为起点,把学校的的空地拓展成校园中草药种植园,除了保留蒲公英,又种下薄荷、艾草、金银花、连翘、芍药、射干、地黄、洋姜等易活易管理的中草药,邀请新密市岐伯山的中草药种植师傅及中牟新区的知名中医来校指导,引领孩子们认识每种药材的属性及药用价值。中草药文化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劳动、科学的课程内容。 孩子们在认领的“责任田”里,每天课间浇水、除草、记录生长日志——看着薄荷冒出新叶,艾草抽高茎秆,金银花攀着篱笆开花,芍药花蕾绽放,枸杞结出一串串红珍珠似的果实。如今的校园里,总能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蹲在田埂边,比对着手绘的“草药图鉴”认植株、记特性。往日的“漏沙坑”成了充满生机的“中草药小课堂”。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沉浸式启蒙?校小丽告诉记者,围绕中草药园,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活动:

一是开设 “草药识趣”课堂:邀请中医师定期来校,带孩子们摸艾草的绒毛、闻金银花的香气,用通俗的语言讲《本草纲目》里的小故事,教大家辨别“药食同源”的食材,比如蒲公英也可以做食材、金银花能泡水喝。

二是开设中草药手作工坊:孩子们用晒干的艾草和薄荷制作香囊,用金银花、芍药、枸杞和蒲公英搭配泡制“养生茶包”,还把紫苏叶、艾叶压制成书签,在动手过程中感受草药的妙用。

三是布置中医药文化展:在校园走廊布置“草药成长记”照片墙,展示孩子们种植、管理、手作的全过程;设置“中草药小知识”展板,用漫画形式讲解中草药历史、常见草药功效,让文化浸润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蒲公英的故事仍在继续,中草药园的生机更添新韵。记者了解到,如今,学校正以蒲公英“自由、坚韧、落地生根”的精神为核,融合中医药文化的智慧,酝酿打造“蒲公英+中医药文化”双主线的校园文化——就像那些随风飘散的种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然种植中学会坚持,在文化浸润中汲取养分,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密码”。

反响:教育实践的温暖共鸣

从“漏沙坑”到“生长乐园”的蜕变,不仅让校园焕发新生,更收获了中牟县教育局及中心校领导的的肯定与家长们的真心认可,成为教育初心的生动注脚。中牟新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实地考察校园中草药园、观摩“草药识趣”课堂后表示:“轩顺街小学的‘蒲公英教育’是把‘五育融合’落到实处的精彩教育实践。从利用‘漏沙坑’种活蒲公英,到拓展中草药园、打造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没有走‘高大上’的形式路线,而是立足校园实际、贴近孩子天性,让劳动教育、科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融入生活场景。”

中牟新区郑庵镇中心校负责人说:“轩顺街小学这种教育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顺势而为’——不强行改造土地,而是选择适合的植物。不生硬灌输知识,而是让孩子在种植、制茶、手作中主动探索。孩子们追着蒲公英种子跑、蹲在田埂记日志的样子,正是‘双减’背景下实践育人的理想状态。我们计划把‘轩顺街经验’整理成案例,在区域内推广,鼓励更多学校挖掘自身资源,打造有温度、有特色的校园教育场景。”

校园里的变化也让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不少家长通过家校群、亲子分享会,主动谈起孩子的转变。一位家长笑着说:“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就抱着手机,现在一进门就跟我讲‘今天薄荷又长了新叶’‘老师教我们认了连翘,说它能清热解毒’,还把自己做的艾草香囊塞给我,说‘妈妈挂在床头能驱蚊’。孩子眼里有了光,也懂得关心人了,这比考多少分都让我开心。”更有家长感慨:“看到孩子拿着自己做的草药书签,给我讲《本草纲目》里的故事,才发现学校把中医药文化做得这么有意思。现在孩子认识了十几种草药,这种文化启蒙会让他们受益一辈子。”

初心:让每颗“种子”都能向阳

采访中,该校老师对记者说,轩顺街小学的每个孩子就像一颗颗独特的蒲公英种子。只要有阳光和清风,就能落地生根,聚在一起是满眼金黄的热闹,散开了就有各自生长的精彩。

校小丽和她的同事们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不是“改造”,而是“成全”:以爱为土壤,让孩子在温暖中扎根;以尊重为阳光,让每个独特的个性得以舒展;以信任为清风,助力他们勇敢奔赴自己的方向。而从蒲公英到中草药园的探索,更让大家懂得,教育本该是一场“顺势而为”的陪伴——就像在“漏沙坑”里种活蒲公英,在校园里培育中草药。“我们不必强求孩子长成统一的模样,只需为他们提供生长的土壤与养分,他们便会带着自然的韧性与文化的底色,绽放出独有的光彩。”校小丽说。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徐少杰 文/图


统筹:赵青
编辑:康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