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真挚咏叹,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沉眷恋,无数动人的诗篇,早已将郑州镌刻为一座永恒的诗歌地标。这里不仅是《诗经·郑风》的故乡,更见证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文坛巨匠的生命足迹——他们或生于斯,或游于斯,或葬于斯,将中原的山水风物与人情百态,熔铸成不朽的璀璨诗篇。
承续这份千年文脉,10月29日,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办。该论坛由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自2023年首次落户郑州以来,已迅速成长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大众实践、推动中华文脉传承的重要平台。

要有“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决心”
多维探讨中华诗词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中华经典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理想。本届论坛聚焦经典诗词的挖掘、阐释与传播,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让千年诗韵焕发时代光彩,浸润百姓生活。
在主旨发言环节,五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从不同维度分享了见解与思考。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从诗学理论出发,强调“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决心”,要推动诗词从“古典语境”走向“当代表达”。
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以《壮丽江河成就灿烂诗篇》为题,从地理与文化的双重维度解读诗词的生成机制。“中华诗词的筋骨与气象,正是源于与我们每个人血脉相依的脚下土地的滋养。”他特别提到,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与其走遍大半个中国的经历密不可分,呼吁当代人“读诗词也要看山川”,在行走中体悟诗心。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结合自身艺术实践,提出“为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的构想,倡议通过作品征集与展演比赛,推动经典诗词以歌曲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则梳理了古典诗词在短视频、综艺、影视、文旅等领域的“破圈”现象,指出当前的“诗词热”不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与价值共鸣。在肯定传播成效的同时,他也提醒要理性看待热潮,避免形式主义,让诗词文化细水长流,持续滋养人心。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董强以国际视野结束主旨发言环节。他分享了与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奇奥合作《唐诗之路》的历程,并引用这位异国知音的感悟——“敬亭山和李白用同一种语言说话,李白在某种程度上是世界之声的回音”,揭示了中华诗词连接中外、贯通古今的艺术感染力。

以更开放的视野整合诗词资源
让诗意落地城市发展、走进日常生活
当日下午,三场圆桌论坛将宏观思考引向实践层面,探讨诗词文化如何真正落地生根。
“古都新韵——用好郑州诗词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分论坛聚焦郑州本土诗词资源的当代转化。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国学院院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指出,尽管杜甫直接描写郑州的诗作不多,但其籍贯归属毋庸置疑。“杜甫是郑州的,要理直气壮地讲。”他强调,不应局限于搜寻“写郑州的诗”,而应重视“与郑州有关的诗人”。他建议从精神层面挖掘杜甫文化,如弘扬其“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与君子品格,将杜甫精神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文化实践。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米彦青提出,李商隐的“深情绵邈”为郑州注入了细腻的美学气质。“李商隐是郑州的归人,不是过客”,她认为应该以更开放的视野整合诗词资源,如将李商隐诗句融入公园、地铁、街区等城市空间,打造“可触摸的诗意”,并推动诗词走进广场舞、校园操等日常生活场景,让市民在无形中接受文化浸润。
此外,“诗笔点金——诗词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的升维之道”分论坛着眼于诗词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中华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杜甫研究学刊》主编王飞以杜甫草堂为例,分享了“久久为功”的实践心得。他强调,文化建设需将学术成果“外化于形”,转化为民众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景观与消费场景,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脉赓续——经典诗词涵养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分论坛则汇聚音乐、舞蹈、电视节目领域的创作者,探讨经典诗词如何通过现代表达焕发新生,为大众文艺注入源头活水。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河南省政府文史馆员李仲党提出,诗词音乐创作应“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思考“为谁而写”,力求让作品接地气,让青少年朗朗上口。
正如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所言:“中华经典诗词正以破圈之势走进大众生活,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本届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已在丰硕的交流成果中圆满落幕,而唯有秉承“守正创新”的理念,让诗词之美可感、可触、可共鸣,方能真正实现其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统筹:王绍禹
编辑:许怡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iPhone版
Androi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