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商都沙龙”活动前夕,正观新闻记者对河南大学文学院刘云副教授进行了专访,围绕汉字的造字艺术、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展开对话。

记者:刘教授您好,在您研究过的众多汉字中,哪一个字的造字智慧或演变故事最让您觉得“拍案叫绝”,并愿意作为本次沙龙的“开场故事”与市民分享?

刘云:我想分享“千”字的故事。大家对这个字非常熟悉,但了解其来历的人可能不多。早期的“千”字借用“人”字来表示,也就是说两者共用一个形体。因为“人”和“千”都是常用字,在使用中容易混淆,古人便在“人”字上加一横,加以区别,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千”字。这个简单的变化,体现了汉字在实用中不断优化的智慧。

记者:本次沙龙的核心是“烘托”这一造字手法。对于非专业的公众来说,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刘云:“烘托”是指当某些事物的特点不够明显时,如果单纯用象形方式造字,人们难以辨识。这时,古人会将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一同描绘出来,来“烘托”核心意义。比如“果”字,上面是“田”,表示果实的形状,如果只看“田”很难联想到果实;但在下面加上“木”,表明果实生长的地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字的本意是树木的果实。这种手法让汉字的表意更加清晰、生动。

记者:本次沙龙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办。郑州是商代早期都城,而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成熟的文字。在您看来,在这片3600多年前的王朝故土上探讨汉字起源与艺术,有什么特殊意义?

刘云:郑州作为商代早期都城,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像殷墟甲骨文那样成熟的早期文字,但从文字发展逻辑来看,商代早期应当已有文字存在,只是我们尚未发现确凿证据。商代早期都城出土的有些陶器上,有一些刻划符号,这些符号虽在是否为文字的问题上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视为文字的雏形,与汉字起源有着密切关联。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讲述汉字故事,既是对文明源头的追溯,也是对未来可能发现的早期文字的期待。

记者:在键盘输入几乎取代手写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了解几千年前的造字法?这种知识,除了文化情怀,能为现代的我们带来哪些实在的收获?

刘云:如果从功利角度看,了解造字法确实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这也是当前人文学科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但人文学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学习造字艺术,我们可以满足对文字本源的好奇,理解每个汉字背后的文化逻辑与生活智慧,这种认知带来的心灵愉悦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与祖先的智慧对话,感受文明传承的温度。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