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代青铜器上镌刻的王朝印记,到唐宋时期水陆交汇的商旅枢纽;从近代铁路拉来的商贸新城,到如今“买全球、卖全球”的现代物流中心——郑州的商业血脉,已在这片黄土地上奔流了三千六百多年。10月26日下午,著名历史文化专家阎铁成先生走进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以《何以商都——中国商业的郑州故事》为题,带领市民穿越数千年中国商贸史,解读这座城市与商业文明相生相伴的壮阔历程。

活动前夕,正观新闻记者对阎铁成先生进行了专访,试图揭开郑州商业基因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密码。

三千六百年商脉:从“贝币”到“商战”的三次飞跃

“我们常说现代郑州是‘火车拉来的’,但它的商业基因远早于此。”阎铁成开宗明义,将郑州商业史划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是商业的萌芽与形成期;第二阶段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是商业的繁荣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随着铁路贯通,郑州成为全国货流枢纽,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郑州商战”,推动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型。

“郑州商业对中国最具开创性的贡献之一,是创造了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阎铁成从考古学角度指出,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海贝货币,证实了当时已形成“十贝为一朋”的计量单位,“这意味着商业从物物交换迈入货币交易阶段,是商业文明的重要飞跃。”

开放包容:天地之中孕育的商贸气质 

谈及郑州人独特的商业性格,阎铁成用“开放包容”四字概括。“郑州地处‘天地之中’,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塑造了这座城市招待八方、广纳商旅的气质。”他举例,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各国的贸易活动通过郑国、韩国的枢纽和平台,形成了跨区域流通的大商贸各局,“这种传统至今仍在延续——今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正是对开放精神的当代践行。”

创新密码:从商汤遗训到“网上丝路”

从商代创立货币、春秋订立政商盟誓,到现代创建新中国首家商品交易所、打响“郑州商战”,再到中大门创新跨境电商模式……阎铁成认为,郑州商业血脉中从未改变的核心密码是“创新”。

“商汤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是青铜器上的铭文,更是郑州人融入血脉的商业哲学。”他强调,正是这种持续自我革新的精神,让郑州历经三千六百年城址不移、文脉不断,“面向未来,唯有坚持创新,才能让‘商都’故事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