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关系万千家庭的“大民生”。说到“托育”,这更是很多职场爸妈们的心头大事,可以说是“甜蜜的负担”。很多年轻人,孩子一两岁,正是最需要人看护的时候。那么,工作和带娃的“天平”怎么才能平衡? 

把孩子交给托育机构或者育儿嫂,心里那根弦总是绷着的。找的育儿嫂够不够专业、有没有爱心?托育机构环境是否安全、课程是否科学?每一个问号背后,都是家长们的牵挂与期待。   

这些萦绕在无数家庭心头的问号,正在得到国家层面回应。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通知》,引导各地全面梳理适龄婴幼儿数量和分布情况,系统规划建设项目,目的就是让普惠托育服务更均匀、更可及地覆盖到有需要的家庭。   

与此同时,托育行业自身也在不断“淬火”精进。就在本周,一场别开生面的“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营养配餐的“科学计量”,到绘本讲述的“声情并茂”,再到应急处理的“稳准快”,让网友们看到了托育行业的“标杆”。 

那么,育儿这个职业的岗位标准究竟是什么?各级政策持续发力,又将如何保证“幼有所托”落在实处呢?   

张音:我们家孩子两岁了,我和爱人平时工作都挺忙,中间也换几个阿姨了,现在白天谁来带孩子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没有解决。  

在北京朝阳区某写字楼里,年轻妈妈张音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双职工家庭的心声。随着“三孩政策”落地和生育观念转变,婴幼儿托育不再只是“看孩子”的传统家务,而成为关乎民生福祉、影响生育意愿的关键一环。   

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2800万名,超过三成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 

然而,当前,我国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虽已起步,但仍面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质量参差等问题。尤其在专业人才方面,缺口尤为突出。 

2024年全国托育从业人员达126.5万人,其中保育人员63万,但具备系统培训和专业资质的比例偏低,人员素养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目前我国的普惠托育服务发展仍然面临资源总量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匀、服务质量不高、支持政策不够精准等问题。

在过去,不少人认为托育就是“看看孩子”“陪玩陪睡”。但在本周四川绵阳落幕的“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这一观念被彻底颠覆。 

大赛裁判长郑玉萍:保育师这个职业主要面向的是托育机构、幼儿园托班从事婴幼儿保育工作的人员。婴幼儿发展引导员工作的场景更为广泛,可以扩展到家庭和社区,可以对照护者进行指导。  

比赛现场,选手们不仅要冲泡奶粉、更换纸尿裤、梳小辫,还要应对婴幼儿突发疾病、进行心肺复苏等专业操作。 

一位选手在模拟为2岁幼儿进行餐前桌面消毒时,因手套选择不当被扣分。 

命题组专家周密:刚才这位选手做的动作基本上都是对的。但是所选的手套过大,导致在擦拭过程中,第一手不顺畅,第二手伸入清洁过的那面了,消毒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这些细节,正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分水岭。

更令人关注的是,比赛中还特别设置了与家长沟通的环节。郑玉萍强调,保育师不仅要会带孩子,还要会教家长。而这种“家园共育”的理念,正在成为托育服务的新标准。 

郑玉萍: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使用合适的语言,比如使用非常趣味化的语言来便于孩子的理解。另外还要特别注重“家园共同养育”的过程,我们要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一些指导。  

这场大赛,不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行业风向的标尺。而对从业者而言,这份职业的尊严和前景也愈发清晰——本次大赛两个工种第一名且符合条件的选手,可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在托育领域尚属首次。   

国家层面也在持续加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以城市为单元整体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通知》,引导各地以城市全域为范围,系统规划建设普惠托育服务设施。 

李超表示,将用足用好各类资金渠道,对实施方案质量好、地方配套支持举措有力、托育服务资源规划合理的地区予以优先支持。其中,相关资金将重点支持三个方面公办托育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地级市和人口大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既设置一定数量的示范性托位,也集成托育人员实训、家庭育儿指导、托育服务示范、行业服务监管等功能。 

•二是以城市为单元组网运行的社区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包括社区托育设施、用人单位的办托点等,增加价格合理、就近就便的普惠托位供给。 

•三是托幼一体机构的改扩建,支持盘活城乡闲置幼儿园等场地的资源,发展托育服务,实现0—6岁育幼资源的高效统筹和利用。    

随着政策持续发力、标准日益完善、社会认知提升,托育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专家预测,未来五年,托育服务将逐步实现“就近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目标。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的托育队伍。举办托育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壮大人才队伍,推动托育事业专业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从“没人带”到“不敢带”再到“放心托”,一条通往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道路正在铺展。托育,不再是简单“看孩子”,而是一门融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性职业。 

“幼有所托”正在从一个愿景,一步步走向现实。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姗姗
二审:李记波
三审:王长善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