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提出,加强学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适应环境、调适情绪、应对压力等方面能力,增强心理韧性和心理免疫力。
对此,很多网友纷纷表示“支持”“点赞”。孩子的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同样包括心理健康。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日益呈现低龄化趋势。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即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
当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我国的特殊问题,而是一种高发的“全球病”。据统计,全球有超14%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精神障碍的影响。因此,此次教育部发布的10条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切中了当前社会的一大痛点。
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并不等于为孩子遮挡所有风雨,也不是鼓励他们盲目乐观,而是培养青少年“雨天也能哼着歌走路”的能力。人生总有阴雨天。身处社会,竞争客观存在,压力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可能永远把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但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管,任由孩子面对心灵的“狂风暴雨”。
我们常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实际上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同样如此。浇水施肥、经历风雨,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一方面要抵制过度的教育焦虑,防止把青少年拖入“内卷”的泥潭;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学会直面挫折,懂得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长的阶梯。
在过去,人们提到“挫折教育”,反对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往往是从物质层面考虑。例如,把孩子送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体验生活,通过高强度的运动锻炼其体魄等。但实际上,心理上的坚强和韧性或许比身体上的“吃苦耐劳”更重要。在物质已经大大丰富的今天,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往往更多是心理方面的,例如学业压力、同伴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青春期情绪变化等。很多家庭都会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裕的物质条件,却常常忽视了他们正在经历怎样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困扰。这种认知上的偏颇所带来的教训已有不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帮助孩子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心理“免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善于适应环境、敏于调适情绪的孩子,对于物质条件的变化也更能坦然处之。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应对压力的学生,就不会轻易被挫折“绊倒”。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就培养出健康强韧的“心”能力,那么无疑将为孩子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各部门越来越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多措并举护航孩子阳光成长,释放出强烈的积极信号。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敏感且复杂多变的时期,尤其需要关注和引导。如果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家庭和学校就是“种花人”“护花人”,唯有重视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积极心态的培养,才能让他们学会从容面对人生的“阴雨天”。
(原题为《加强挫折教育,让孩子们“雨天也能哼着歌走路”》 作者 土土绒 来源 红星评论微信公号)
编辑:周也琪
二审:王亚平
三审:王长善
iPhone版
Android版